此件拍品流拍!当时全场哗然。”
“后来听说,那件罐子的保留价设在了80万美元。所以,我们出价时,心里要有个数,估价只是参考,真正的底线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说......”陈阳重点在黑板上敲了敲,“想要成功拍下心仪的拍品,我们一定要知道保留价!”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显然这个规则对很多老专家来说很新鲜。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买方佣金,也就是BUyer‘S PremiUm!”陈阳用笔重重地点了点这个单词,“这是国外拍卖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意思是,除了你的落槌价格,你还需要额外支付给拍卖行一笔费用,通常是落槌价的一个百分比。”
他在白板上写下公式:总成交价 = 落槌价 + 买方佣金。
“比如,一件拍品落槌价是100万美元,如果买方佣金率是20%,那么你需要支付的总金额就是100万 + (100万 * 20%) = 120万美元!”陈阳强调。
“这个比例各拍卖行不同,有时对高价位拍品还会采用阶梯费率。所以,我们在制定预算、计算心理价位时,一定要把这部分硬性成本算进去!否则,可能你以为100万美金能拿下的东西,实际需要准备120万,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资金规划。”
宋青云听到这里,脸色更加凝重,在本子上认真计算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在国内不太常见的重要规则。进入竞价策略与实战技巧环节,陈阳讲得更加生动。
“到了拍卖现场,不仅是财力的比拼,也是心理和策略的较量。”陈阳目光扫过众人,“首先,观察肢体语言。真正的志在必得者,往往比较沉稳,举牌果断,眼神专注;而有些犹豫的,或者可能是‘托儿’的,会左顾右盼,举牌迟疑,或者频繁跟身边人交流。”
“其次,控制竞价节奏。”
“不要被拍卖师带节奏。他喊价快,你可以适当放慢举牌速度,打乱潜在竞争对手的预期。有时候,在关键时刻突然沉默几秒钟,会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怀疑你是否放弃了,或者你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说着,陈阳放下手中的粉笔,双手伏在桌面上,“我记得1994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一件唐三彩马。”、
“当时有两位电话委托的买家在竞争。A买家每次加价都很迅速,显得志在必得。”
“B买家则在前半段跟得很紧,但当价格超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