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斋’,这可是董其昌先生的标志性印章之一,是他老人家格外钟爱且常常钤盖的斋号印。”
说着,陈阳顿了顿,仿佛在品味着这两个字的深意,继续说道:“‘真赏’二字,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他本人对艺术品鉴赏的至高追求和一种近乎近乎虔诚的态度,他认为,唯有真正懂得欣赏,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谛!”
“这方印,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微缩写照,是他对自己鉴赏能力的自信宣告,也是对来者的一种无声的期许,希望观者也能拥有‘真赏’的眼光。”
陈阳的手指灵活地沿着画卷的边缘向下移动,如同在沙盘上指挥千军万马,那里,几方或方正或圆润、或压角或名号的印章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构成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他再次指点江山,语气愈发肯定:“再来瞧瞧这几方,它们同样承载着不容忽视的信息。”
他首先点中了那方白文印,印文清晰可见,如同在白玉盘上雕刻的龙纹,充满古朴的韵味:“这方白文印,印文是‘知制诰日讲官’,这无疑是他身份的直接证明,是其官场履历的忠实记录,一枚名副其实的官职印。”
陈阳稍作停顿,仿佛要让眼前之人充分理解这官职的分量:“‘知制诰’,这可是负责起草国家重要诏令的要职,地位非同寻常;而‘日讲官’,更是直接侍奉在皇帝身侧,负责为帝王讲读经史典籍的殊荣。”
“可想而知,董其昌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巨匠,更是一位身居要职、学识渊博的朝廷命官。”
“这方印,从其篆刻的法度、线条的走向、刀法的力度,无一不散发着鲜明的明代官印的独特气息,严谨而又大气,厚重而不失灵动,这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鉴定门槛。”
陈阳的目光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如同雷达般锁定了另一方印章,那是一方朱文印,笔画圆润,线条流畅,带着一种书卷气的优雅:“而这方朱文印,‘董其昌印’,顾名思义,这便是他本人的姓名印了。”
“看看这篆刻的艺术,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疏密安排,字形的处理方式,都体现了明代文人印章的典型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书法的功底,笔画均匀内敛,布局开阔疏朗,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身份和品味,这方印,就像是董其昌先生本人签名版的亲笔认证,极具说服力。”
陈阳的视线开始缓缓向上、向后延伸,如同搜寻隐藏的蛛丝马迹,他知道,印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题跋,则像是历史的回声,是前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