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棒稳稳跑完就行。
还是依靠纯跑动去压制对手。
毕竟都是北美模式。
谁知道牙买加那边会不会掉棒,会不会出现失误呢?
所以抛开牙买加和美国队不谈。
当韦勇丽的手接触到接力棒时,孔令薇的手指不是瞬间松开,而是保持发力0.02秒后再逐步放松,这种“渐进式脱手”让棒体从“被推送”到“被承接”的过渡还是比较稳定。
起码让她不需要再做一次调整。
而且手里面拿到接力棒的位置也不错。
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忽略。
很多人其实都忽略了接力棒每一次拿到手上位置的不同带来的变化。
典型就是小日子那边。
如果你的上挑式极限操作做的不好,那很有可能上一棒抓到的接力棒位置就很浅。
在很浅的情况下,不仅仅会让运动员自己产生随时可能在奔跑中掉棒的心理。
也会让给下一棒交接的时候更大的几率失误。
因此。
只能说这里。
孔令薇和韦勇丽还是做的可以。
高速摄像机记录下这一瞬间。
棒体的中轴线与地面始终保持平行。
倾斜角度不超过2度。
远低于国际田联规定的5度误差标准。
这一点倒是做得很标准。
韦勇丽跑起来接力棒也正好在舒适的位置上。
不需要去担心会不会中途跑脱的问题。
也不用担心待会儿交接的时候到底会不会出现交接失误。
就是可惜,因为过于求稳。
韦勇丽的步点误差比较大,第三棒又是弯道,就出现了些许因加速调整路线而浪费的步幅。
这种不精准性让她在直道阶段比对手多跑出一些的无效距离。
韦勇丽拿到接力棒的时候。
这个时候小鹰国已经在前面了。
之前落后不少的德国队。
也因为这一次比小鹰国更加优质的交接。
瞬间在视觉上。
就和韦勇丽持平。
甚至德国队的第三棒。
启动的感觉。
比韦勇丽还要更好。
“唉呀,交接的这一下太求稳了,反而被拉近可超过了不少!”
不过杨剑的担心没有持续多久。
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