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较较劲。
再想和前面的比拼。
已经不可能了。
最强还是小日子。
桐生祥秀冲过交接区前端黄线时,第三棒江里口匡史的左肩已与他的右肩对齐——这是日式上挑交接的第一个标志:
“肩线重迭预定位“。
你可以说他们赌性太重。
但是你不能说他们的交接能力不强。
改良后的曰式交接。
简直是猛的一批。
上限极高。
要是不考虑失误率。
成功的话,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
不同于其他队伍“递棒者追接棒者“的动态调整,小本子在训练中已固定了“第一棒进入交接区时,第三棒需到达'肩线重迭点'“的标准。
桐生祥秀的步频稳定在4.7步/秒时,江里口匡史会通过跑道内侧的黑色标记线,校准步长。
将两人的相对速度差死死钉在0.5米/秒。
肩线间距误差不超过3厘米。
当桐生祥秀的右手带着棒向前抬起时,江里口匡史的左手已自然向后伸出。
掌心朝上,拇指与食指形成“V型缺口“,手腕微微上翘15°,这是上挑交接的核心姿态。不同于下压式“棒体斜插“的发力逻辑,日式上挑交接的关键是——
“棒尖沿掌心切线滑动“。
桐生祥秀的手腕不发力,仅通过前臂自然前摆带棒,让棒尖顺着江里口匡史掌心的“V型缺口“向上滑动。
滑动过程中。
棒体与地面的夹角从30°逐渐增至60°
像被“托举“着完成传递。
最精妙的是“脱手时机的触觉控制“。
江里口匡史的左手食指第二关节处有一道老茧。
这是长期训练形成的“触觉锚点“。
当棒体中段的防滑纹划过这道老茧时,他的指腹会感受到0.2秒的“摩擦阻滞感“,此时无需视觉确认,左手五指会以“从指尖到指根“的顺序依次收缩。
食指先扣住棒身中段。
拇指与中指随后合拢。
无名指与小指最后托住棒尾。
整个握棒动作在0.08秒内完成。
握力从0平稳升至30N。
既不会因握太早阻碍递棒。
也不会因握太晚导致棒体晃动。
交接完成瞬间,江里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