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为身体校准平衡,避免多余能量消耗。
怎么会……
技术这么好了。
这个男人。
还是自己印象中的那个尤塞恩.博尔特吗?
那个技术很差的糙哥吗?
当然这个基础上是他自己认为的,毕竟在博尔特这个水平的运动员里面不该是这样的技术才对。
在这个点上,他也是认同之前格林的说法。
可现在呢?
博尔特的呼吸深度开始动态调整。
为应对持续高强度发力带来的氧气需求,他没有盲目加深呼吸,而是通过增加呼吸频率的稳定性来提升供氧量。
呼吸周期从30米时的0.8秒缩短至0.75秒,但每次吸气量保持一致,确保肺部气体交换效率的同时,不破坏核心的刚性传导。
此时他的躯干前倾角度依旧稳定在33°,肩线与髋线平行如尺,即使在加速过程中,头部也没有因呼吸或发力出现丝毫晃动,这得益于他在训练中强化的颈部核心稳定性训练,让头部成为“稳定的视觉锚点”,帮助身体精准感知赛道节奏。
然后。
才是让布雷克感觉到愕然的点。
50米。
博尔特,像解开了最后一道“生理枷锁”,将赴美训练打磨的“呼吸-核心-动力”闭环彻底释放。
从50米到80米的30米赛道,他不再局限于“高效发力”,而是通过技术维度的层层突破,将自己身体机能推向人类速度的全新阈值。
每一步他都要证明自己能跑多快。
每一步他都一样把人类的极限速度稳定在46公里每小时!
砰砰砰砰砰。
50米刚过,博尔特启动了“核心共振”模式,这是他突破极速的第一道“杀手锏”。
常规选手的核心是“刚性支架”,而他的核心肌群以极高的频率进行“微幅高频振动”——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同步震颤。
这种振动与下肢蹬地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形成“共振效应”,相当于给力量传导装上“超级放大器”。
从生物力学原理看,共振状态下,核心对力量的传导效率不再是“无损耗”,而是“增益传导”。
蹬地产生的3.2倍体重反作用力,经过核心共振放大后,实际作用于身体的推进力达到3.5倍体重,这是人类首次在运动中实现“力量传导超100%”。
这种技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