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上下协同”的发力模式,让她在启动瞬间便获得了双重推进力,身体前倾角度虽仅为30°,远小于其他选手的45°,却能更快地进入直立加速状态,避免了低重心启动时的调整延迟。
所谓高重心启动,就是说启动后,身体不需要进行大幅度的重心调整,能够更快地进入直立的加速跑状态。
这毫无疑问,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能量,使得她的加速阶段非常连贯,看起来像“一冲就起来了”。
非常适合后程爆发力强的选手,为她们的后半程冲刺保留了体力。
当然有优点就有缺点。
重心高意味着支撑面小,对核心力量和身体平衡的要求极高。
一旦启动节奏被打乱或蹬地角度出现偏差,很容易导致身体晃动甚至失误。
对听枪反应的要求也更高,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
如果要做一个更加形象的比喻,就是——就像一辆已经处于半联动状态的摩托车,只需要轻轻一拧油门,就能立刻平顺地冲出去,没有多余的车身动作。
但是如果没有拧好油门很有可能会直接出现车身波动,不光是调整身体的重心,就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
传统“低重心启动”技术需经历“重心下沉-蹬地抬升-直立加速”三个阶段,重心转换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能量损耗。
而韦勇丽的“高重心启动”技术通过缩短重心转换路径,提升了力学效率。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重心转移原理”,身体重心的水平加速度与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成正比。
韦勇丽的高重心姿态使她在蹬地时,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达到75%-80%,垂直分量占比降低,减少了垂直方向的能量消耗。
同时,重心高度较高使她的转动惯量减小,启动时的角加速度增大,缩短了身体从静止到加速的转换时间。
0-20m加速时间较传统技术减少0.02s,为前半程建立优势提供了力学基础。
而且这么做,还有别的理由,诸如——
她的团队通过ADAMS模型模拟发现,韦勇丽“高重心启动”时,地面反作用力的传导路径更短、更直接。传统启动技术中,GRF需通过下肢骨骼-骨盆-脊柱-上肢的长路径传导,存在10%-15%的力损耗;。
韦勇丽的高重心姿态使核心肌群,提前激活,形成“刚性躯干”,GRF的传导损耗降低至5%-8%,更多能量转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