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谢文君这一起跑动作的核心优势在于“力的精准传导”与“能量的最小损耗”——没有多余的肢体晃动,没有发力时序的偏差,每一块肌肉的收缩都服务于“快速接近首栏、精准把控起跨点”这一核心目标。
这种起跑质量,不仅体现了谢文君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这些年从来没有过偷懒,近两年尤其如此。
同时也更彰显了他对110米栏项目“起跑即节奏”的深刻认知。
为后续七步后精准踩上首栏起跨点、实现“零调整起跨”奠定了不可动摇之基础。
想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凡你了解七步上栏你就该知道,米九的身高,虽然看起来在普通人里面很高,在运动员里面也算不矮了,但是……
你想要使用这个技术。
就显得不够高。
因为这个技术本来创始人就是两米多的运动员在使用。
你起码也要有黑人运动员那样的身体比例,才容易在一米九几的范围内合理施展。
这也是为什么最开始是罗伯斯把这个技术发扬光大。
所以也就是说,谢文君1米90的身高,放在110米栏“七步上栏”技术体系中,并非“过高”,反而因这项技术本为2米左右身高、下肢比例更优的运动员设计,再迭加亚洲运动员普遍下肢占比不及欧美选手的生理特点,让他面临“身高适配不足+肢体比例受限”的双重挑战。
等于是既没有足够身高支撑七步上栏所需的天然步幅覆盖,又缺乏长下肢带来的起跨与过栏优势,反而要应对“步幅不够需硬撑、节奏难控需强调”的核心难题。
这与当年刘祥从“八步上栏”改“七步上栏”时面临的困境高度相似。
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差异化调整,通过科学的分布,他又没有刘祥那样的超级天赋和自我领悟能力。
情绪这么做,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不过孙海瓶这里做的和原本面对刘祥想要进行技术大幅度改动的态度不同,那个时候他是不同意的,是反对的,这个时候反而是鼓励谢文君这么做。
这也是孙海瓶作为一个主教练的转变。
从技术根源来看,“七步上栏”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更大步幅减少栏间步数,缩短整体时间,其设计初衷是适配2米左右身高的运动员——这类选手凭借超长下肢,无需刻意扩大步幅就能轻松完成七步到栏的距离,且过栏时髋部打开空间更大,过栏高度与节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