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德国旁边波兰,西乌克兰这些伪政权,苏联和德国为首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集团对比,反而处于极大的劣势。”
苏联单独对上德国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如果算上意大利等德国的盟友,这种场面想想就让现在的苏联政府感到坐立不安。
这时苏联的伏罗希洛夫元帅补充说道:“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差距,悲观的来看,在动员能力上德国可能比我们更具有优势,仅仅以铁路来说,德国的铁路长度就已经超过我们,但是德国的整体面积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铁路密度远比我们高的多。”
1937年苏联的铁路长度大约十一万公里左右,而德国的数据则是十三万公里左右,包括原本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铁路网。
不管苏联还是德国的铁路里程都比前世要长,苏联方面的原因是受到了东非的影响。
在苏联选择了计划性的发展工业这条道路后,东非就必然会成为苏联的学习对象,因此苏联发展工业的思路,不可避免的受到东非的影响。
而毫无疑问,东非在工业发展中,受到恩斯特的影响,尤其重视对铁路等基础交通的建设。
因此苏联对基础交通的建设也比前世得到了加强,只不过苏联显然无法和东非维持一致性。
毕竟苏联的交通建设环境和东非有着本质区别,在苏联因为冻土还有漫长冬季的影响,交通建设成本远高于东非,维护成本也更大,更别说苏联的财政也不如东非,所以苏联不可能像东非那样大手笔的发展交通网络。
这也让苏联铁路错失了成为欧洲第一大铁路网的机会。
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那就是东非能够建设成世界上最发达的交通体系,早期黑人劳工的低成本优势是很难复刻的。
德国铁路是现在整个欧洲最发达的铁路系统,规模也是第一,其高达十二万公里的铁路线路,除了吞并奥匈帝国以外,还有其他领土扩张的结果。
这主要指的就是一战后德国在东欧吞并的大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前世波兰西部的领土,这五万平方公里新领土,也让德国铁路网进一步覆盖更多的区域。
伏罗希洛夫元帅说道:“德国高度发达的铁路网络,能够让他们更加高效的完成兵力上的动员工作。”
“而我们的铁路不仅比德国少,人口和城镇也远比德国更加分散,这都将增加战争时期,我们动员工作的困难。”
不考虑苏联亚洲部分,仅仅是欧洲部分,苏联兵力的动员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