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说得轻巧。制造火器需大量钱财物资,如今国库并不充裕,岂能如此挥霍?而新法实施,若引发门阀不满,导致天下大乱,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反对的大臣反驳道。
朝堂上再次陷入激烈的争论。
朱标与朱瀚站在一旁,心中焦急。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开口:“都别吵了!”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皆看向朱元璋。
“朕知道,制造火器与实施新法,都是为了大明好。但此事确实需谨慎行事。标儿,皇弟,你们可有把握应对这些困难?”朱元璋问道。
朱标与朱瀚对视一眼,朱标上前一步说道:“父皇,儿臣与皇叔定当竭尽全力。材料被劫一事,已有线索,相信很快能追回材料。而工匠们对工艺的疑难,皇叔已亲自讲解,制造进度定能加快。至于新法实施,儿臣与皇叔会妥善处理与门阀的关系,避免引发动荡。”
朱元璋微微点头:“好!既然你们有如此决心,朕便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但若出现差错,休怪朕不讲情面。”
朱标与朱瀚心中一喜,急忙叩首道:“多谢父皇!儿臣/臣定不负父皇所托!”
离开朝堂后,朱标与朱瀚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标儿,此人必须严惩!否则,难以服众。”朱瀚说道。
朱标点头:“皇叔所言极是。但此人势力庞大,若冒然动手,恐引发朝堂动荡。我们需从长计议。”
两人经过一番谋划,决定先收集此人的罪证,待时机成熟,一举将其拿下。
而在工部,火器制造在朱瀚的指导下,进展顺利。
工匠们逐渐掌握了图纸中的工艺,制造出的火器部件也越来越精良。
与此同时,朱标与门阀代表的沟通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些开明的门阀代表认识到新法对大明长远的益处,表示愿意支持新法的实施,但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
朱标与朱瀚向他们保证,新法实施会兼顾各方利益,不会让任何一方受到不合理的损害。门阀代表听后,心中稍安。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意外再次发生。
一日,朱标正在东宫处理事务,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紧接着便晕倒在地。
东宫顿时乱作一团,太监急忙去请太医。朱瀚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东宫。
“标儿怎么样了?”朱瀚焦急地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