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日久,大多都是一副皮包骨头,真正符合勇毅军征兵标准的简直少之又少。
许多的良家子都需要养一段,才能看出是否身体健硕,可徐进勇哪里有时间等着,只能是在这些人中严格挑选,所以费时了一些。
不过,从曹营拣选士兵的进度却出奇的快,五百的员额不到两日,便即选拔完毕。
为此,徐进勇还特意向永宁伯请示,是否从曹营裁汰下来的兵士中,再拣选一批补充到自己的标营,却被永宁伯无情地拒绝了。
永宁伯给徐进勇的答复是,如果在睢州募兵实在困难,可以保留缺额,待进兵商丘后再行慢慢募选,不宜从曹营裁汰兵士中拣选过多人,加入到府标营。
其实,永宁伯的考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罗汝才得曹营目前仍然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若是他将来有所异动,别说是归德府、就连开封府、甚至整个中原都会陷于危险之境地。
而徐进勇留在归德就是为了监视和震慑曹营的存在,怎能在徐进勇的府标营中混进过多曹营旧卒呢?
最终,徐进勇在睢州百姓中招募了五百三十七人,余下的一百六十多人,就只能等到了商丘之后再行募选。
…………
永宁伯并没有在睢州多做逗留……
他在大会过后,又单独传见了罗汝才、袁枢等人,就连王彦宾等守备也都一一传见,甚至罗汝才的曹营诸位将领也都是如此。
此举正是永宁伯的高明之处!
通过这种单独传见会话的方式,既能显得自己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尊重与重视;又能在谈话中探一探他们的底;还能对他们作出一定的承诺与保证,以稳住他们;更可使他们彼此间有所猜疑和顾忌,不再能拧成一股绳。
只要他们彼此之间失去了绝对的信任,探不到对方的底线,便不敢再勾连到一起行不轨之事,如此一来就算有个别人不听话、不服管束,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来。
除了这些武官们之外,永宁伯还传见了睢州主播王仁泽、通判梁仁,对他们二人分别给予勉励,尤其是对主簿王仁泽更是承诺保荐他为归德府同知。
袁枢育有二子,其长子名袁赋诚,字一倩,年在二十六岁,颇有才名,亦被永宁伯收入自己的幕府之中,暂充文书官用之。
永宁伯此举虽然有以子为质的嫌疑,但更像是对袁枢的信任,这才将其子纳入自己幕府,大有栽培之意。
…………
永宁伯张诚临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