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喧嚣的街市和人流中。
与东南亚市场那种“价低即王道”的氛围截然不同,这里的节奏更快,眼神更挑剔,标准严苛得如同无形的壁垒。
他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册和满腔信心,拜访了一家又一家代理批发商、连锁超市采购部、乃至有潜力的大分销商。样品册里是他在东南亚大杀四方的“悍将”:低成本但实用的家用五金、基础农具、标准零配件……
然而,现实是冷酷的重锤。
“中国制造?抱歉,这不适合我们。”某大型连锁超市采购经理,一个梳着油背头、神色傲慢的中年白人,只翻开样品册第一页,瞥了一眼产地标识,便毫不客气地合上,像丢掉一个烫手山芋。
“我们需要的是可靠的质量和品牌历史。中国制造……”
一位白发苍苍的精品家居买手推了推金丝眼镜,话没说完,但那份轻蔑和不信任已经写在脸上:“恐怕不符合我们客户的消费习惯。风险太大了。”
在布鲁克林区一家规模不小的工业品批发商办公室,留着络腮胡子的老板倒是多看了几眼样品,甚至拿起一个扳手敲了敲,但最终还是摇头:“价格确实诱人,但是……雷先生,我们合作的工厂都是德国、日本的品牌,供货稳定,质量可靠。你们的报价低?但加上可能的退货、索赔、信誉损失,这个‘低’很可能变成‘高’。”
夜幕降临,秦浩回到时代广场附近的酒店。
窗外霓虹闪烁,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更加深邃的眼神。几天的连连碰壁,几十次的拒绝,让他深刻感受到了“Made in China”在高端市场天然的、沉重的负面标签。
那些礼貌或敷衍的笑容背后,是对质量和信誉根深蒂固的怀疑。
秦浩靠在冰冷的窗台上,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目光无意识地落在随手扔在桌上的一堆样品上——几个简易扳手,几件藤编小篮子,一个朴实无华的陶土杯。窗外巨大霓虹广告牌“DESIGNED IN NEW YORK. QUALITY YOU TRUST”不断闪烁,投下变幻的光影。
猛然间,一道电光在秦浩脑海中劈开!标签!信任!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念头如野草般疯长。
“产地…中国制造……”他喃喃自语,目光却越来越亮:“标签可以贴上去……自然也可以撕掉、换掉!”
几日后,一份加密电传从纽约飞到香港总部杨巡的案头:
1.速办:在香港注册成立一家全资空壳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