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对于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在打赢抗日战争光环加持下的国民党一溃千里深感不解——但身处这个时代,其实很多人都能感觉到国民政府必败的种种因素。
就如苏默声,没少在经济部听到这么一句话:
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他们抱怨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纠正。
可这些人的努力,终究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根本无法纠正国民政府这辆失控的火车。
屡屡的碰壁、伤工害农政策的持续制定、对国营矿业的“甩卖”,让这些人满腔的热血逐渐冷了下来,直至彻底的失去了希望。
所以苏默声的打算是在这些人中,找一个对国民政府强烈不满的专家,让其去看一看希望所在的地方——李代桃僵的同时,还将一位经济方面的专家输入解放区。
但……
问题来了,苏默声在心中列出了整整八个名字,这些人在努力纠偏失败后纵然是绝望,也没有选择随大流的同流合污。
他们的操守、他们的能力,都是苏默声信任的。
整整八个人,他觉得哪一个都适合,可又觉得放弃哪一个,都是可耻的浪费!
那么,能不能让他们都去解放区?
苏默声被自己的想法惊到了,可反复衡量以后,又觉得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
这些人一身的才华和抱负,却在国民政府经济部这一摊污泥之中被如弃敝履的闲置、浪费,让他们去解放区去看希望,去解放区为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奋斗,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这也符合“青松”撤离前的“疯狂”,知道袁农被捕、知道特务在调查自己,暴露在即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马上撤离?就是为了在撤离时候带走这么多人!】
苏默声说服了自己后,闭目思索起来上级是否会同意自己这般“疯狂”的想法。
【不管如何,先找她说一说我的想法——如果反对,再做抉择!】
于是,在分别了七个小时后,苏默声重新找上了柴莹。
……
听完了苏默声的计划后,柴莹突然间明白了一件事:
为什么自己勉强才认可的计划,苏默声的关注点却是别的同志是否会被波及——她之前一直认为苏默声是因为服从命令,心里有疑惑也没有问出来。
现在她明白了,合着对方其实跟张安平是一类人啊!
苏默声见柴莹一直沉默,以为对方不同意,只是不好拒绝正在思索措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