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这个形容表示满意。
很少读艺术评论的老板娘今天听了身旁年轻画家的一席话。
顾为经仿佛在用非常平实的方式拉着她向着上方攀登,以更宏观也更细微的视角,一点点的拆解一幅画。
打趣归打趣。
女人要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是真有些高人存在。
今天她就撞见了一位。
“不是天赋。”
顾为经手指按着画框的边缘,轻声解释道:“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些因素应该可以归源于天赋之上。现在反过来看看,我的天赋肯定不差。”
“我相信。”老板娘点头。
“我小时候空间想象力就颇为不错,各种物体的透视关系,以及静态景物的写生做的都很不错。但长大之后我发现和那些真正天赋卓绝的人相比,我的天赋又什么都不是。”
“在一家艺术学院里,高年级、低年级,天赋比我更好的人从来也不少见。为什么老师总会夸奖我的作品有‘rhythmic feel’,是因为用笔能力么,还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
顾为经平淡的说道。
“我忽然想起来,韵律感这样的词汇,还有一个人和我说过。一位生活在一百年以前的人。小时候画伯里曼的小册子,乔治·伯里曼老先生也很喜欢提‘韵律感’。”
“在画人像的时候,想要画的够好,够准,有一个总则,有一个心法一样东西要存在在内心里,那就是韵律感。伯里曼不像是水彩老师那样喜欢用‘rhythmic feel’这个词汇,他所使用的字眼叫做‘人体的节奏’。”
“乔治·伯里曼的人像绘画理论告诉我——无论人的形体如何变化,奔跑、站立、躺卧,都有一种节奏感贯穿画面的始终。这种节奏感让一个人成为了一个人,而非木头,山崖,或者未完成的大理石的塑像。它牢牢统帅着那些肌肉骨骼和筋膜,将它们一以贯之,一气贯之。”
“听上去有点晦涩。”老板娘微微的皱眉。
“恰恰相反,这可能最不晦涩的东西了,我们每个人身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节奏感始终存在在我们的身体里。模特是我们自己,画家是我们自己,观众和评论家同样也是我们自己。”
顾为经语气低沉。
“伯里曼在他的书籍里讨论过这种节奏感不光在人的肌肉运动和形体变换中存在,在动物的肌肉运动和形体变换中也普遍存在。当你画的足够多,观察的足够仔细之后,你会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