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目前的科技根本就做不到这种程度。
除非是制造成千上万个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让它们像放烟花一样在木星轨道上依次燃放。
在上一个实验装置制造的时空涟漪尚未完全平息的时候就引爆下一个实验装置,或许有可能做到持续几分钟的波动。
但这么做需要的经费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台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设备需要3.2亿RMB,一千台就是3200亿,一万台就是3.2万亿。
而且即便是一万台设备,理论上能够制造的时空涟漪也不过是数分钟而已。
在甚至不知道验证实验是否能够成功的情况下,耗费如此海量的经费仅仅是为了一次实验就成功将超光速粒子从曲率空间中拽出来
这种事情,即便是徐川也做不到。
他可以一张纸就申请到超过五十亿RMB的经费进行超光速验证实验,但要各国一次性拿数千数万亿陪他一起玩,各国领导人疯了都做不出这事。
所以最稳妥的方案,是先进行激发实验,计算超光速飞行的光粒子从太阳轨道的‘逐日点’飞到木星轨道的‘九天点’需要多久的时间。
然后将数据传递回地球,通过计算后启动第二次的超光速理论验证实验。
这样一来,第二次的实验中,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设备就能够通过第一次的数据提前启动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设备,让硅燃烧光致蜕变产生的引力波,恰好在光粒子束抵达的时候干扰到曲率空间,从而将其从超光速飞行的状态中‘拽’出来。
尽管从实验上来说这很复杂,但却是最稳妥可行的方案了。
而且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哪一种推动了文明发展大步向前的科技不都是经历过千百遍的实验和研究才做到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了1600多次才找到最合适的材料,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成功也不是一天就做到的。
每项前沿科技的突破,都是科研人员在不停的尝试,一点一点的向前挪动,才最终将成果搬运到大家的面前。
静谧的时空中,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
从鲲鹏号俯瞰木星,那淡蓝色的气旋云团已然随着转动消散在众人的眼前,转而映入眼帘的,是太阳系最古老、最庞大的超级风暴。
大红斑!
这团悬浮在氢氦汪洋之上的血色漩涡,直径足以吞噬两个地球的气旋巨兽已然悄悄的从木星背面转入了正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