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罪己诏”。
以表示自己德行凉薄,上天给自己降罪惩罚,自己现在知错了,求求上天原谅你这位“儿子”吧。
而揆诸历史,明代的“罪己诏”数量为历代之最。
据统计,有明一代凡二百七十六年,计十六帝,其中有十一位下过罪己诏,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七份,平均每十年一次。
要知道,封建王朝的帝王都在标榜君权神授,故每一次“罪己诏”实则都是在削弱自己的神圣性,非到万不得已不会为之。
而皇帝同样也是政治人物,每一个举措都是政治举措,想达到的目的往往也是政治目的,而基于“罪己诏”的特殊性,它的产生,往往是与国运息息相关。
按史料记载,罪己诏明太祖——5次,建文君——1次明宣宗——1次,明英宗——2次明代宗——5次,明宪宗——1次明孝宗——1次,明武宗——1次明世宗——2次,明神宗——2次明思宗——6次。
刚好就是大明开头和结尾的两位皇帝下的最多,特别是崇祯皇帝,明朝国运或许就是在一次次“罪己”之中消磨没了。
既然牵扯国运,自然就不能儿戏。
张居正进了慈庆宫,自然会全力劝阻李太后。
开玩笑,万历皇帝的帝位说隆庆皇帝定下的,先不说李太后有没有这个权利,真要做了,外朝怕都未必买账。
或许,借机敲打、教育皇帝才是他们的目的。
毕竟皇帝很快要大婚,大婚后算成年,可以逐渐接手国政了。
至于下罪己诏,张居正更不会认可,大明还没亡,下什么罪己诏。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两次下罪己诏,第一次是万历二十六年,因为刚修好的三大殿被焚。
嘉靖四十一年的大火,到了万历初年才好不容易凑齐重建三大殿的木料,才十多年就又被火烧了,下罪己诏也符合这个时候人们的意识形态。
至于第二次,自然是辽东兵败。
其实一开始万历皇帝是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打回来就是了。
可是百官把责任都归咎于万历皇帝怠政,由此也是朝议汹汹,最后没办法万历皇帝只好再下罪己诏。
只不过,历史已经些许改变,万历末年辽东未必还能掀起惊天巨浪,但万历二十六年的大火,大概率还是躲不过的。
张居正回内阁的时候,三位阁臣都已经出宫回去了。
他也只能会值房收拾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