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献中提到,当时著名的文人鞠枝山就曾使用过这种早期的单片眼镜。
宋代时期,文献中频繁提到一种双片老花镜,当时人们称之为“叆叇”。
这种眼镜的出现标志着古代光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当时视力矫正的重要工具。
赵希鹄,南宋皇室成员,在其著作《洞天清录》中提到:
老人视力衰退,看不清小字,戴上叆叇后视野变得清晰。它的外观与云母石相似,质地接近玻璃,但更为轻薄。
老年人视力模糊,难以辨认细小文字,将叆叇置于眼前,文字会显得更大更清楚。
根据张自烈在《正字通》中的记载,“叆叇”这个词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眼镜。
这些文献和发掘的实物已经证明,在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匠人其实已经能磨制水晶镜片。
所以,望远镜的发明,或许真是某个幸远儿用两块镜片重迭后发现了成像原理,但绝对不会是西方人口中所说,十七世纪初由利伯希发现并制成望远镜。
因为早在此以前,千里镜就已经出现,并在航海中被大量使用。
利伯希或许只是第一个打算把这个东西当做实业来做的人,最主要是他的发现被伽利略所知,搭上伽利略的原因被人记载下来。
至于是不是中国人发明,这个不好说,更可能是来中国贸易的商人无意中发现。
毕竟,大明手里的千里镜就是和夷商交易而来。
只不过这东西结构简单,只需要拆解一副千里镜,大明的匠人就能轻易做出来。
“回头我会联系工部,请他们专门安排一些匠人磨制镜片,制造千里镜。”
张科拿着手里的千里镜,很郑重的说道。
“南京工部那边更有经验,志辅得到这个东西就送了一副去南京工部,现在水师手里的千里镜,一部分是和夷人交易得来,还有一些就是南京工部制造。”
殷正茂开口说道,“只是那里镜片难得,一年也不过成十余副。”
他们在这边讨论,而一边的定国公徐文璧不发一言,其实心里已经在想这个事儿。
要说工部的匠人多,其实兵部下面家人也不少,他府里就有专门的匠人队伍,除了做一些房屋修缮,其实也制作一些精巧之物,比如加工玉石水晶、玛瑙珍珠这些。
徐文璧还记得,家里好像就有一个镶嵌水晶的金质放大镜,通过水晶可以把文字放大几倍。
那东西不是他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