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徭役和丁税都是留给地方的。
报上来人口还不到六千万,就五千万多点,但实际上却是九千万。
虽然丁税主要是男丁纳税,但一次也可以推测出应税男丁的人数,绝对比报上来的多得多。
想到这笔银子以前都被地方官员给贪墨了,冯保难免咬的牙痒痒。
“丁税摊入田亩,那国朝一年能增加多少收入?”
虽然有九千万人口,但其中还要扣除妇女、儿童、老人、军户、士绅、贵族和尚道士等免税人口,剩下的总量也不会少,两三千万肯定是有的。
想到大明定下的丁税,成年男子是每年七钱,这得是多少银子啊。
当然,这也只是他们坐在这里计算的数字,下面官员其实根本收不上来这么多。
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让分户变得很难。
所以经过二百年繁衍,洪武朝许多本来就几口人丁的“户”此时名下人口可能已经是几十上百人。
而他们在向官府上报人丁的时候,当然不会据实上报,打点负责的官吏,人丁就变成六七成,之后这笔丁银再分摊。
在其中,难免还有愿意服徭役的,比如一些轻省的徭役,如给官老爷抬轿子、看门等,服役就可以免丁税。
毕竟,明朝的丁税其实就是从徭役中分派出来的。
官员品级到了,官府要配轿夫,两人或四人,也可折银自雇。
魏广德一直都是折银,他家里有人做这些事儿,可有些小门小户的官员上任,没那么多人手,就得用这些服役之人做下人。
在明朝中后期,因为这种简单的分摊方法闹出个幺蛾子,让官吏为此灰头土脸,毕竟各家各户情况不同。
有些人家富足,分摊这点银子不难,而对于穷苦的族人,分摊这点银子可就非常艰难,于是族内矛盾爆发,被拱出来,参与的人都落不到好果子吃。
于是,中后期,在分摊丁银的时候,又增加了家庭财富的分配。
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丁银直接按人头分摊,剩下部分按各家财力再分摊,富裕的多出点,穷苦的少出点,也算是族里的帮扶政策。
这种情况下,族长和甲长里长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最后就是丁税减少。
明朝许多隐户,其实也就是在这里面。
所谓隐户,并非是躲进山里,而是就在身边,只不过官府文书上没有记录。
据说,江浙一带隐户盛行,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十比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