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堂依旧谈倭色变。
毕竟当初,可是搅乱了江南半壁江山的一伙人。
现在朝堂要出兵攻打倭寇老巢,面对更多的,穷凶极恶的倭寇,打赢的难度可想而知。
何况,还有蒙元两次东征的失败教训在前。
“末将明白了。”
刘守有躬身答道。
之后,刘守有告辞离开,魏广德这才休息片刻,开始安下心来处理那堆奏疏。
张居正死了的消息,此时已经传遍官场,众人从最初的不信到礼部确认,这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下午,礼部尚书徐学谟带着余有丁等侍郎再次来到内阁,商量张居正谥号等问题。
乾清宫已经下旨,让内阁主持此事,议定后报乾清宫圣裁。
明朝文官谥号以“文”字开头,由二字组成,是朝廷对去世大臣的官方评价,其中“文正”被视为最高等级谥号,获得者极少且需皇帝最终核定,体现了儒家道德与政治地位的结合。
明朝文官谥号均为二字,首字固定为“文”,次字依据道德、功绩等拟定。
虽无官方等级制度,但实际存在隐含排序。
文正是最高等级,象征“道德博闻、靖共其位”之意。
次为文贞,在宋仁宗前为最高谥,后因避宋仁宗名讳改“文正”,明代仍保留。
其他依次有文成、文忠、文端、文定、文简、文懿、文肃、文毅、文宪、文庄、文敬、文裕、文节、文义、文靖、文穆,次第降低。
这就是文官十八谥号的具体名称与排序,在《大明会典》中有明确注释。
“以张阁老为朝廷所做功绩,礼部认为可以在文正、文成和文忠中进行选择。”
徐学谟在内阁值房直接提出三个张居正适合的谥号,独跳过文贞,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魏征就是文贞,所以这个谥号大多是给都察院御史,以表彰他们敢于范言直谏,张居正明显是不适合使用文贞这个谥号的。
徐学谟说完就坐下,等待内阁议论。
魏广德没说话,看向其他人。
其实谥号这个东西,对于曾经首辅来说,肯定都不能太次,但也绝对不是说就应该得“文正”。
大明历史上,谥号“文正”的官员并不多,仅有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其他的都不是。
前面那么多首辅重臣都没得“文正”这个谥号,其实不能因此就说张居正没有获得就是皇帝对他的打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