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渡岛以南二十海里外,大明先遣舰队正劈波斩浪向着佐渡岛前行。
打头的是两艘大明最新式的双层炮船,在他们一侧,则各跟随五艘单层炮船。
随着大明船厂大批量量产双层炮船,南海水师曾经的宝贝,单层战船已经逐渐失去了优势,于是在南海水师缩编战船数量,省出水手去操弄双层炮船后,最早的十艘单层炮船就被打包转给东海水师。
而这十艘单层炮船则被一分为二,各有一艘新造双层炮船担任旗舰组成两支巡防船队,长期活动在东海水域执行巡航任务。
此次大军攻倭,东海水师主力舰队被留下护卫登陆大军,作为偷袭目标的佐渡岛,徐乔安只派出这两支巡防舰队提供火力掩护,另外调集了三十余艘各型福船运输两千步营进攻佐渡岛。
按照之前的侦查,佐渡岛平时只有倭船十余支,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就可以让大军抢占码头,保护步卒登陆。
至于之后,水师只需要封锁海面,就算完成任务。
陆战,自然是运上岛屿的两千步卒去完成占领任务。
在两支巡防舰队之后,三十余艘福船跟在十海里外,这个距离可以让身后的运输船队看到前面船只的轮廓。
在使用千里镜后,能见度达标时,双方还可以白天互发旗语,夜间则使用油灯相互传递信息。
十六世纪大海上,可视范围一般不会超过三十海里,大多在二十多海里就能通过桅杆发现对方船只。
即便是使用千里镜,无非就是让你看的稍微清楚一些。
十二、三海里的距离,则可以看到对方船只轮廓。
而海战的作战距离,一般都在五海里以内,因为此时不管是东西方火炮技术受限,大炮的有效射程五海里已经是极限,打出去其实都没什么准头,全靠运气。
在欧洲海上炮战,作战距离一般不会超过二海里,甚至相距几百米进行炮战都是常态。
几百米的距离,实际上也是火炮能发挥最大杀伤效果的距离。
因为这个距离上,火炮的瞄准和威力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就在明军水师舰队分前后两阵向北面佐渡岛进发时,前方忽然传来警号。
“怎么回事?”
打头双层炮舰指挥听到示警信号,匆匆赶到甲板,对着顶桅上的瞭望手喊话道。
“大人,前方出现大量倭船,距我船六十多里。”
顶桅上的瞭望手坐在吊篮里,低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