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一路攻来,肯定是要分兵的。
明军只能机动,其他方向勉力抵抗,集中优势兵力一路路击溃敌军。
只要一仗挡住倭寇进攻,后面就可以开始谈判,获取“中国地方”的控制权。
大明,要的其实是石见,而不是其他。
多获得一些土地,以后就可以作为谈判的筹码。
而倭寇一旦不能快速击溃明军,自然知道他们无力将他们驱逐,也只能接受。
这是戚继光在收到锦衣卫情报后,和王锡爵密探后得出的结果,也是对大明最有利的结果。
只能说,大明现在的国情,实在是支持不起十万人以上的跨海远征,成本太大了。
明朝以前历代王朝,除开倾国之战,平时的战役都可以调动十数万到数十万规模的大战,而明朝在明初国力强盛时,还可以勉强凑集二三十万大军北伐。
但是到了中后期则多只能在纸面上达到,多只能出动几万人,这里涉及到的其实有兵役制度演变和战争形态的巨大变化。
战国时期实行全民皆兵制,男子平日为民、战时为军,甚至女子在特定战役中也需参战,如长平之战秦国动员15岁以上男丁。
这种义务兵役制确保了战争时期能快速组建大规模军队,但战后需通过军功授爵激励民众参战。
唐代后,义务兵役逐渐转向募兵制,职业军人成为军队主体,非职业化民众参军意愿下降。
明朝卫所制虽能快速集结百万大军,但实际战斗力集中在少数精锐部队,且日常训练松懈、装备维护艰难,导致就算花钱凑出大量军队,但实际战力不会有多少提高,不过是空耗国帑。
而且到了明朝,从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后,军队专业化程度提高。
唐朝以前的府兵制,本质上也是义务兵役制度,从百姓中大规模抽选丁户参军,进行简单的训练后依然承担农业和军事任务。
不过,其实大明卫所制最后的结果和唐朝府兵制一样,屯田制度和均田制度被破坏后,军队战力就直线下降。
也是,国家也被迫只能转向耗费更大的募兵制,招募青壮从军,以提高军队战力。
辽东军的精锐,也就是刘綎现在带的人马,其实就是从辽东招募的营兵而不是卫所兵。
卫所兵,现在都是辽东各地营堡的守卫部队,他们也只能承担地方保安部队的任务,根本没多少能力承担作战任务。
虽然已到午时,但明军没有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