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过去,也有利于保持江户的稳定,避免幕府势力死灰复燃。
于是,在倒幕成功后,江户城改名东京城,天皇和改革派领袖一窝蜂去了东京。
这也是倭国将幕府时期称为江户时代的原因,因为那时候京都是名义上的首都,但国家政治中心却在江户。
值得一说的是,幕府时期府曾经退出文治政策,全国建立寺子屋,也是日本乡村小学的前身。
政策推出后,江户城里就建了一千多所,全国两万多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入学识字,极大的提高了倭国的文化教育。
江户时代,倭国的国民整体识字率说全球最高的,远超同时期的欧洲国家。
这,或许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这项政策,其实和现在魏广德在大明用牙行换帖银资助的众多学堂类似,都是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识字率,为朝廷政令推广做前期铺垫。
京都城西北高雄山下,有一片沿山脚而建连绵屋舍。
附近很大的区域被清空,戒备森严。
屋舍外围建立了木栅栏,日夜有倭军巡逻队四处巡逻。
这里,就是倭国各大名捐赠火药的囤积之地。
倭军的各部队都已经从京都城北面官道西进,逼近明军防线,随行火器部队也携带了大量火药,但依旧有大批辎重滞留后方,需要缓缓向前线输送。
火药的特性,让这类物资运输时都是小心翼翼,一般都采取单独重兵押运的方式,以保证安全。
倭国毕竟缺少硝石,自制火药因为原料原因困难重重,所以对这批火药的保护自然很是上心。
此时,营区里却有数道身影避开巡逻队,在其中一间营房里碰头。
“这里的引信都分配好了,各人按照计划,午时末营门混乱时,把他们放进分配的仓库里引燃。
所有引信放置完毕,无论什么结果,立即向南面突,小树林里会有人接应我们。
我再提醒大家一句,过时不候,自求多福。”
“明白。”
“明白。”
一群蒙面人身材都很矮小,只是他们此时却用大明官话对话,一下子也暴露出他们的真实身份。
在大明,这群人确实算矮子,不过来到倭国,他们居然已经是魁梧奇伟的强壮汉子,所以很容易就能混入军中。
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汉子,不管在哪国,参军其实都是最好的归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