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颅骨骨折,但可能导致死者短暂昏迷,为嫌疑人后续用锐器刺击创造了条件。这处损伤也是生前形成的,属于辅助性损伤,不是致命伤。”
在解剖过程中,张林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死者的胃壁组织虽然已腐败,但仍能观察到少量药物残留,” 他提取胃壁组织样本,“初步检测为布洛芬成分,与现场发现的塑料药瓶品牌一致,说明死者生前曾服用过布洛芬,可能是为了缓解疼痛或退烧。结合药物代谢周期,推测服药时间在死亡前 2-4 小时,进一步将死亡时间缩小到 8 月 20 日凌晨 2-4 点。”
死者的身份线索也有了突破:“在死者的左腕部,发现了一枚不锈钢金属链条的残留痕迹,” 张林指着腕部的皮肤,“链条已部分锈蚀,与小杨在现场发现的金属链条材质一致,说明这是死者生前佩戴的饰品,可能是手表链或手链,被嫌疑人在搏斗或抛尸时扯断,部分链条遗落在现场。”
解剖接近尾声时,张林将所有发现汇总:“死者为男性,40-50 岁,身高 172Cm,死亡时间为 8 月 20 日凌晨 2-4 点,死亡原因为单刃锐器刺创左肺致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生前遭受过钝器石块 / 木棒打击左侧颞部损伤和搏斗损伤右手掌心擦伤、指甲缝纤维;生前服用过布洛芬,佩戴不锈钢金属链条饰品,末次进餐时间为 8 月 19 日晚 6-8 点;尸体被抛尸于山林缓坡,嫌疑人可能携带钝器和单刃锐器,身高 170-175Cm根据现场鞋印推测,驾驶带有横向条纹轮胎的摩托车,可能与死者相识刻意清理死者随身物品,掩盖身份。”
“这些结论能给侦查提供哪些方向?” 小林整理着解剖报告,问道。张林思考片刻:“首先,死亡时间精准到小时,侦查人员可围绕 8 月 20 日凌晨 2-4 点,排查山林周边的人员活动轨迹,尤其是有摩托车、符合身高特征的人员;其次,致伤工具为钝器 + 单刃锐器,嫌疑人可能同时携带两种工具,且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再次,死者指甲缝里的纤维和胃内的布洛芬残留,可作为排查线索 —— 纤维来源帆布制品、布洛芬购买记录,都能缩小排查范围;最后,不锈钢金属链条的品牌和款式,若能确定,可通过饰品店、维修店排查死者的身份信息。”
他补充道:“还有,死者的年龄和身高特征,可结合失踪人口信息系统,重点排查 8 月 20 日前后失踪的 40-50 岁男性;嫌疑人抛尸时选择山林隐蔽区域,且熟悉废弃山道、沟壑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