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今之计……”
周瑜望着顾如秉主帐的方向,眼神闪烁。
“惟有让吴王看到,烈王顾如秉,依旧是一股强大到不容忽视、甚至足以与蓬莱稍稍抗衡的力量。
唯有让吴王认为,维持与顾如秉的联盟,其价值远高于履行与蓬莱那危险的约定,或许……才有一线转机。”
他必须向孙坚证明,顾如秉这块“筹码”足够重!而证明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展现顾如秉的韧性、潜力,以及……赢得眼前这场益州之战的可能性。
这也是他提出奔袭绵竹之计的另一层深意——若能成功,不仅能解顾如秉之围,更能向孙坚展示他周瑜的眼光和顾如秉集团依旧拥有的强大破坏力与战略价值。
与周瑜着眼于大局和战略博弈不同,年轻的陆逊则将精力放在了更具体的事务上。
他性格沉静,思维缜密,利用协助处理军务的机会,主动与顾如秉麾下的核心文武接触。
他与鲁肃探讨粮草转运与民夫征调的细节,与邓艾交流营寨布置与防御工事的优化,甚至向一些中层将领请教烈军的操典与战法。
他的态度谦逊而好学,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对烈王麾下人才济济的钦佩,以及对当前战局的关切。
这些接触并非泛泛之谈,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深入了解这个潜在盟友的内部运作、人才结构以及真实的战争潜力。
他将这些细微的观察与判断,都默默记在心中,作为辅助周瑜做出最终判断的重要依据。
新都城的夜晚,就在顾如秉的犹豫、周瑜的暗中评估与陆逊的细致观察中,悄然流逝。
新都城内,残破的城垣在夜色中如同巨兽蛰伏的骨架,无声地诉说着白日的惨烈。
顾如秉并未因暂时的喘息而放松,他深知此刻的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在与周瑜、陆逊有限的几次会面中,双方看似融洽地交换着关于曹军最新动向的看法。
“据游弩回报,曹军退后十里下寨,营中灯火通明,巡逻队次频繁,似在严防我军夜袭。”
顾如秉指着粗糙的沙盘,语气平稳。
周瑜羽扇轻摇,接口道。
“曹操新败,又失……那等助力,此刻必是惊弓之鸟。
其按兵不动,一方面是在舔舐伤口,重整旗鼓,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在观望,看我军下一步动向。”
他巧妙地将“童飞”二字略过,但双方心照不宣。
陆逊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