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军拼到两残,然后有人出来捡了桃子……
在世纪初,的确有部分人时兴这种思潮,认为是捡了国军元气大伤的便宜。
反正很难评。
而且大院子弟之间,文官系和武官系之间也有分歧。
管唬是典型的文官系,有明显的反战思潮倾向。
可惜是无差别反战。
所谓的无差别,就是原则和立场混乱的反战。
陆穿也有类似倾向。
张远收回自己的目光。
罢了罢了。
他会投这片,纯是看黄博。
博哥在这部戏里的表现,堪比《树先生》中的宝强。
后来去威尼斯电影节,老外们看完,将他称作“东方卓别林”。
是捧他,但的确有点那个意思。
因为《斗牛》这部戏,管唬给的定位类型是喜剧……
上来就死一村人,遍地焦尸,是喜剧。
就很黑色幽默了。
但也刚好符合卓别林的喜剧理论。
“生活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这句话有大智慧。
对个人来说,你每天过得都很苦,天天加班。
可等老了再回头看,人生却像一出荒诞喜剧。
对观众来说,远远看着片中人物,自然是喜剧。
可当你成为片中人物时,就成了悲剧。
这就是所谓的“小丑竟是我自己”。
《斗牛》中的牛二,也就是黄博的这个角色。
看似是悲剧,但全村只有他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活到了战后。
这何尝不是种悲剧中的喜剧。
对那些老外评委们来说,华夏的战争,残酷历史,他们不了解,也不在乎。
所以是远看,远看自然是喜剧。
所以才会将黄博称为“东方卓别林”。
与卓别林一样,饰演的人物都是苦中作乐,为时代浪潮所困。
当然,黄博是比不了卓别林的。
也没人比的上卓别林。
但博哥的表演的确精彩。
小毛病也都在管唬身上。
他和其他演员,尤其是阎妮老师,一点毛病没有。
对于管唬,张远还是老态度,只要别太过分,有钱我就赚。
因为就算我不让他拍,他就不拍了?
不还是会拍,只不过找别的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