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港地,《东方日报》上刊登了这一新闻。
名为《余切捐献内地稿酬:慈善第一人》。
作者是武侠家温瑞安,他直白道:“捐款一事,在文化界历来流行;港地这边文艺界人士捐款占总捐款约6%到9%,远远超过所持有财富比例,此乃华人社会的特色。”
“然而文化界人士虽然捐款,却害怕留下名字,更不愿亲力亲为,我把这称之为‘文人假清高’的怪现象!余切好就好在开了个好头,其他人也知道怎么做了。”
说到情深处,温瑞安甚至用一句“做慈善一定要懂慈善”来形容。
查良庸在自家豪宅看到这篇文章,心里也对余切服气起来。
他多少对大陆有些了解,个人慈善基金这种事情,只怕是余切以一己之力推动,他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如若出了什么差错,反而惹得一身骚。
这便是为什么文人捐款,向来不愿亲力亲为。
因为他们首先要求得“名”,有一个好的公众形象,慈善还是次要因素。
查良庸问自己老婆李乐怡:“当年我和余切电视辩论,虽然我辩不过他,其实心里面很不服气……现在看来,我还是错了。”
“你到底错在了哪里?”
李乐怡比查良庸小很多岁,看起来简直天真浪漫。
查良庸没什么防备,实话实说:“一个是九龙城寨一事,他看的比我深,港英政府迟来的拆迁补偿是小气候,其作为华人社会团结标杆是大气候。”
“还有呢?只有这几句话吗?”
“当然还有了。”查良庸道,“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说明他是真心关爱同胞。他不是一个虚伪文人,那种到处靠骂战来成名的俗人……他比李傲那种人强了太多。”
李乐怡一听就笑了:“原来你还是对余教授有意见,我以为你早就放下了。”
放下?
查良庸心头发苦:我生平丢了大脸,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不多,哪能说放下就放下?
他可是毁了我的政治前途!
自那之后,查良庸只晓得江湖之远,不晓得庙堂之高已经成了社会共识,人人都觉得他从政眼高手低,最好还是写他的去吧。查良庸自觉羞愧,早已辞去了港地委员一职。
下午,他的朋友杨振宁上门拜访,两人喝茶、下围棋。
查良庸问道:“你不是应该在讲学吗?怎会来特意找我?”
“我太久没见你了,特意来和你玩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