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国内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南缅的局势却越发不容乐观。
1956年吴努当选缅甸总统后,为了彻底掌控政权不被赶下台,实行了独裁统治,推行一系列高压政策。
禁止反对党活动,镇压民主运动,甚至对佛教徒进行宗教迫害,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同时,为阻止北缅渗透,吴努政权不顾反对,强制推行战略村计划,将农村居民赶入带铁丝网、壕沟和碉堡的村寨,企图割断南北联系。
吴努政权大规模逮捕、处决疑似北缅的情报人员,根据不完全统计,1956-1957年,共有1.8万名人被处死,1.4万人被捕。
选举结束后,北缅临时政府正式提出“推翻美吴独裁统治、建设独立民主缅甸”的纲领。
在1956年12月,北缅将南方分散的武装力量统一为“缅甸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开始对南缅政权发动游击战争。
北缅的反抗运动迅速发展,至1957年11月份为止。北缅的游击队在兔子教官的指导下,已控制南缅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二的人口,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
11月份伊洛瓦底江平原的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成熟的光芒。
微风拂过,稻浪层层翻滚,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湿土、稻香与若有若无的硝烟味。
北缅游击队的战士阿山正趴在田埂边的草丛里,手上牵着一枚自制地雷的拉绳——那是用前不久缴获的迫击炮炮弹改造的,外壳有些锈迹,但里面藏着致命的威力。
他的目光越过层层稻穗,盯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公路,那里正传来南缅军队卡车的声音。
“来了!”身边的战友阿水压低声音。
他们所在的曼德勒省,早已被北缅游击队视为自己的控制区了。
在这些被仰光政府视为边缘地带的乡村,北缅建立了完整的基层组织,农民们白天种田,夜里就成了运送弹药、挖掘地道的游击队后勤兵。
阿山是土生土长的曼德勒人,一年前,南缅政府军以“清剿匪徒”为名,抢劫了他的村子,敢于反抗的父亲也被他们带走,再也没有回来了。
如今,他成了一名游击队的士兵,就是为父报仇,在政府军的车队经过的地方制造惊喜。
南缅车队的轮廓逐渐清晰,一共三辆,前后两辆是载满士兵的敞篷卡车,中间那一辆估计是拉着弹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