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晚上都在想着自己多半会被安排离开编辑部,因为影响有点恶劣了。
原本还有点侥幸心理,但是看到了这么多的老同志对于周旭的事情如此上心,他自己也死心了。
“这可怎么办呀?”
那边的高俊郎也没有落井下石,作为老编辑,他出了名的圆滑世故:
“还能有什么办法?你现在认错态度诚恳,快点写好道歉信,说不定最好的情况就是下放基层单位。”
蒋毅挠着头,无比后悔自己一时冲动做出来的举动。
……
下午,刘家驹去到了纪律会里面,把的原稿给拿走回到了编辑部。
才回编辑部,他打开稿子看了一下。
顺带着把这件事情和旁边的刘松林分享了一下,听完全过程,刘松林也是义愤填膺,跟着刘家驹又吐槽了几句。
讨论完之后,两人看起来了。
对比起来周旭的第一本,也就是《长津湖》来说,这篇明显是进步了。
应该属于是全方位的进步。
因为周旭写《长津湖》是第一次尝试写中篇,至于写《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是第二次写了。
周旭抄的是后世的故事架构,至于文字是无法完全抄袭和记下来的,他靠的是自己的文字功底进行复原。
经过前面第一本的积累,加上他最近看了不少的书,所以文笔和笔力精炼了不少。
而且前面也说过,苦难是文学的温床,周旭经历了战争,写出来的情感更加的饱满,文字也更加的扎实了。
再说故事,《高山下的花环》在评分上面和读者的好评都是高于、优于《长津湖》的。
前者是在那种文学风潮十分弥漫的时代写下来的,一个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后者就算是献礼片,终归是敌不过商业化的道路,所以在纯粹文学功底是弱于前者的。
刘家驹看完,立马说道:“如此优秀的,能够被他们诬害构陷,我觉得这是我们总政的一种耻辱。”
“现在距离那几年才过去多久?时代的风气总是会有些残留的,我们唯一庆幸的是,周旭同志如此优秀的一位作家能够在浪潮当中明哲保身。”
刘松林看完也感叹一句。
“我觉得这篇应该是这几年来,不对,应该是十多年来写得最优秀的军事!”
刘松林点点头:
“比起来战场的戏份,周旭同志的更加喜欢概括关于人性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