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翻,是一封字迹稚嫩的信,信纸边缘画着小小的白花:“我今年 16岁,读完后,我和同学们查了好多资料,越查心里越难受。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挣扎过,却没能留下名字。希望能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刻下来,我们会常去看,会永远记住他们,不会让历史被忘记。”
他鼻头一酸,少年人纯粹的感情最是动人。这些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建纪念馆就是给他们一个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载体,不能让他们对这段过往只剩模糊的认知。
“通知一下市委、市政府,我觉得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向上面反映一下!全国建立了什么抗战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什么就没有纪念我们同胞的纪念馆呢!!!”
第二天,市里面开会。
原本,市政府在渡江纪念馆建立之后,就已经有了想要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想法,正好,周旭的这篇撞在了枪口上面!
于是他们就着这么一件事情开始讨论起来,随便想着要拿周旭的《南京照相馆》进行宣传!!
一群人讨论了好半天,最后领导说了一句:“虽然这个时机很好,但是我们现在没钱!建立纪念馆需要钱……”
“……市区发展需要经济建设,现在耗费钱财建立纪念馆浪费财政。”
“那就捐款!没钱就募捐!!”市书记拍案说道:“南京这座城市很久没有这种生机了!!哈尔滨都开始响应731的事情,集中订阅了一万册《收获》给了各大工厂学习,我们南京不能落后!
再说了,这都几十年前就该建好了,正好现在民族情绪高燃,我们就应该乘着这个时间去把这个纪念馆建起来!!!”
“……”
第二天。
南京最大的报纸机关《新华日报》发表了报纸:
“经过政府讨论,经上级审批同意,决定在南京建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以此篇告全体市民,并募捐善款!!!”
八十年代,中国比较穷,一穷二白的,亚运会是受人捐赠之后才搞的,很多建筑都是募捐来的。
所以就算是江苏的省会,南京照样穷!
纪念馆少说需要几百万,他们也不一定有钱。
但是。
因为《南京照相馆》在全市点燃了民族情绪,加上现在这个集体共荣的时代,捐款的人数还不少。
而且很多人都支持市政府这个举动:“侵华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