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础上加以修缮,便可省去大量营建之费。此外,或可明发谕旨,鼓励地方殷实商贾捐资建学,朝廷予以旌表或适当优免,如此亦可缓解部分压力。”
“至于最紧要却无力自建之处,再由官府拨款新建。五年之期,若筹划得当,完成陛下要求,应非妄言。”
工部尚书徐光启随之微微颔首,接口道:“工部可统筹全局,制定标准图样,督导各地依规营造,并可择其紧要、典型者先行试点,以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物料、匠役等事,工部责无旁贷。”
顾秉谦见气氛融洽,顺势接过话头,向在座诸位拱手一圈:“如此,日后这修缮重建学校之事,便有劳徐大人、毕大人多多帮扶了。”
“至于各地官员兴学之勤惰,纳入其政绩考核一事,则更要仰仗王大人鼎力相助了。”
吏部尚书王在晋回答得颇为爽快:“考核乃吏部分内之事,只要陛下明发旨意,确定考核标准,吏部自当严格遵照执行,绝无掣肘之理。”
接下来,关于各地官学师资教谕的来源问题,顾秉谦立刻拱手,语气肯定地回应:
“此事陛下已有周全安排。五年之内,各级官学所需之教谕、训导等员额,必定配置齐全,绝不致有庙无僧。”
这才是朱由校整盘谋划的核心所在,若仍由那些固守陈规、空谈性理的腐儒执掌教席,那他这番兴学之举,无异于为旧学续命,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批新学师资,将主要由务实干练的系统官员中遴选,再辅以通晓算学、见多识广的系统商队精英,甚至可选拔部分通文墨、明事理的系统老兵充任武学教习或蒙学师长。
总数不过数千人,以他如今掌控的资源,调配起来并非难事。
至于最后的整顿书院一事,在座诸公更是心照不宣。
自从去年朝廷以“结党乱政”为由查抄东林书院以来,锦衣卫与各地官府对江南及其他文风鼎盛之地的私立书院进行了一连串的打压与清理,其势已大不如前。
如今陛下欲借此势态,一举将那些尚有影响力和实体院产的书院收尾整顿,其场地、房舍正好可以改造为官办学府,可谓一举两得。
一番深入细致的商议下来,在重建官学体系这项庞大工程所需的“钱”“物”、“人”等关键环节上,似乎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阁内的气氛一度显得颇为和谐。
然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再次深入,触及到陛下对于官学乃至科举“教学内容”的具体改革要求时,那潜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