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让天下学子,无论贫富,皆有进学之门径。若连这一步都迈不出,空守八股格式,又有何益?”
首辅方从哲见时机成熟,终于一锤定音:“好了。陛下革新文教之决心,诸位已尽知。科举内容之调整,旨在选拔通才;重建官学,意在普惠学子;整顿书院,则为肃清士风。此三者,皆为国策大势所趋。
今日议论,旨在集思广益,完善方略,而非争论其是非。既然陛下圣意已决,多数部堂亦认为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此事便就此定下,由礼部牵头,各部协同,依旨推行。
黄部堂若仍有异议,可按制度,单独具本上奏天听。”
黄克瓒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看着满座同僚,除他之外,竟无一人再明确支持他。
他深知大势已去,愤然一甩袖袍,重重地“哼”了一声,独自坐回椅中,紧闭双目,不再发一言。那孤寂而倔强的身影,与阁内已然达成共识的氛围格格不入。
顾秉谦环视在场诸公,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之感。他知道,今日文渊阁内的共识,仅仅是一个开始。
真正的艰难——来自旧有利益格局的阻力、来自地方执行的偏差——都还在后面。但无论如何,这关键的第一步,总算是在六部重臣面前,勉强迈了出去。
剩下的,便是他这位新任礼部尚书,如何在这惊涛骇浪中,驾驭好陛下交付的这艘改革航船了。
-----------------
乾清宫•暖阁
内阁议事的详情,早已被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事无巨细地记录成册,呈送到了朱由校的御案之上。
朱由校细细阅毕,不过是哑然一笑,并未太过在意。他知道这么大的国家,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些反对的声音实属正常。
重要的是,这项关乎国本的大计总算是在朝堂上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事,只要开个口子,他就会将其变成通天大道。
“你们都退下吧。”朱由校挥了挥手,屏退了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
魏忠贤躬身领命,带着一众内侍退出殿外。在关上殿门的刹那,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殿内那位从没见过的中年男子,心中不由暗惊。
这样的场景已有数次了,每次有这种素未谋面的人出现,陛下总会屏退左右。听说此人是从南海子禁苑出来的,可其身份来历,就连他也摸不透。
待殿门紧闭,朱由校这才将目光投向那位一直静立在一旁的中年男子。此人身着青布直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