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很多人都是买一本,彼此传阅。
也因此,1979年,杂志的传播量和阅读量大多是实际销量的几倍。
其实他有杂志社送的样刊,但是排队买自己的作品,这感觉你懂么?
翻看杂志,头条就是他的《谷仓》,往后翻了翻都是一些不算知名知青作家的作品,也符合《安徽文学》省级杂志的定位,唯一熟一些的是刊发了季宇的一篇短篇。
基本属于许成军的一枝独秀。
他往后翻在,直接翻到了评论版。
第一篇就是苏中对他的评论。
标题:“谷仓:时代裂缝里的“实”与“诗”——评许成军《谷仓》”
嚯,苏老还是够意思,一看这名就是唱赞歌嘛~
“《谷仓》刊于《安徽文学》9月头条,初读时便觉其异。它没有伤痕文学的悲戚呐喊,也无改革文学的激昂口号,只凭着安徽凤阳土坯谷仓里的几粒漏麦、几道刻痕,就把 1979年中国农村的‘转捩感’揉得扎实。许成军这篇作品,像极了他笔下那杆枣木秤:秤星是细的,秤杆是沉的,称得出粮食的斤两,更称得出时代的重量。”
“当不少作品还在‘伤痕’里徘徊,《谷仓》已带着凤阳的泥土气,为改革文学标出了新的坐标。它证明,文学不必靠呐喊吸引目光,也不用靠口号传递力量。把时代揉进细节里,把人心的温度藏进文字里,自然能‘于无声处见惊雷’。
许成军是知青,却没写返乡知青的个人悲喜;他懂政策,却没把作品写成“政策解读”。他只是蹲在凤阳的田野上,把谷仓里的故事捡起来,把它写得扎实、写得有温度。
《谷仓》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抢风头,不赶时髦,只跟着时代的节气走,却在不经意间,成了记录这个时代的‘土坯碑’。
未来的读者再读 1979年的文学,或许会记得《谷仓》里的那座土坯仓、那杆枣木秤、那个叫许老栓的保管员——它们是小的,却是真的;是土的,却是活的。而这,正是文学最珍贵的模样。”
令人惊讶的是后面的评论竟然不是周明的,而是鲁燕周的。
他主要从叙事手法颂了赞歌,和苏中的评论有些许差异。
显然两人在发表之前通了气。
“在 1979年中国文学的转型浪潮中,知青作家许成军的中篇《谷仓》如一粒饱满的麦种,落在了改革文学的土壤里。他只是以安徽凤阳一座土坯谷仓为圆心,用扎实的细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