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再严肃,
但是玩“一年英国硕,一生英伦情”,搞“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月圆”。
那也白费。
中午饿了,许成军就嚼着包里的干粮饼子就着白水随便吃了一口。
直到天色渐暗,宿舍内进来个中等身量的年轻人。
“同志,你好!”
声音很轻,显然是顾念到许成军正在写东西,刻意压低了声音。
这室友的第一印象给许成军的感觉还不错。
“同志,你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向来人伸手,那人赶忙与许成军握手:“我叫林一民,魔都本地的,家就在闸北区,离学校不算远,成军同志对上海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许成军笑道:“那太好了,一民同志,正好我确实是对上海不太熟悉,需要本地人带路。我来自安徽凤阳,插队知青。”
林一民有点惊讶于许成军的普通话之标准,这年头除了普通话发源地的河北少数几个县,少有普通话如此标准的。
连他也带着点上海的本地口音。
不过再一听,凤阳?插队知青?
许成军?
林一民带着惊讶重新审视了下许成军:“成军同志,不知你是不是写过《试衣镜》?”
他也是个文学爱好者,高考完之后,失去了考学压力,他“狠狠”地恶补了时下流行的文学杂志,尤其《收获》来回看了好几遍,没办法,这年头顶级期刊都是双月刊,实在是能看的内容不太多。
《收获》里面,他尤其喜欢的就是第四期里面的《试衣镜》,他敏锐捕捉到了这本蕴含的先锋性,无论是从思想上和写作技法上,对写出这本的作者十分钦佩。
“没错,是我写的,上个月刚发在《收获》上,让一民同志见笑了。”
“见笑?成军同志说笑了,谁敢笑这本,那实属是对文学的不尊重,这篇比我读的好多作品都让我有共鸣,不写大时代的浪潮,只写一个人想穿件新衣服的心思,也能这么打动人,更别提写这篇写作手法让我想到福柯。”
许成军倒是有点诧异,这同学倒是有些见识。
“一民同志对文学很有敏感性,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试衣镜》更好的作品,我们一起努力,中国文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
“向成军同志学习。”
许成军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纸笔、杂物,思索着晚上带着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