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舒接过,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资料室见他时,他手里就是《安青报》的样刊。
有些人,走得再远,也没丢了来时的路。
“你啊你!把我当小工用是吧!”
“给钱了么你!”
“给不起了,肉偿吧!”
“去死!”
傍晚许成军回到宿舍时,却见周海波、林一民、胡芝、程永新围着他的书桌,正头挨着头抢读《请回答1979》的手稿.
连李继海这老大哥都凑在旁边,手里还拎着刚从食堂买的糖糕。
“我靠!‘1979年的钟摆,在过去与未来的缝隙间震颤’——成军你这小散文,妙啊!”
周海波率先嚷嚷,“早上听奥委会的消息我就想哭,现在看你写的‘身后是十年灰烬,身前是百废待兴的原野’,你这词用的!”
“《红绸》还没完,你又整活?”
“脑子怎么长的,借我用用?”
胡芝看了眼自己刚写的“唯一合法奥委会的声音传来,我们欢呼着、雀跃着,连”。
又看了眼许成军的“这一年的每一粒尘埃,都在时代的洪流下颠簸。”
‘妈的,看不下去了!’
唰唰的把纸撕了,给几人看的一愣一愣的。
林一民从周海波手里抢过稿纸,指着“蛇口工业区的第一声炮响”那句:“我爸在上海机床厂上班,昨天还跟我说‘厂里要搞利润留成了’,你写的‘国营厂的铁饭碗,磕出了市场经济的回响’,可不就是现在的样子!我得把这篇抄下来寄回家,让我爸也看看!”
他爸是厂里的第一书记。
含金量就不多说了。
胡芝推了推眼镜,难得没跟周海波抬杠,语气里满是认同:“你之前写《谷仓》《红绸》,是写个体的故事,这篇散文不一样——
你把知青、农民、工人的脚步都串起来了,像给1979年拍了张全景照。以后要是有人问‘1979年中国是什么样’,拿这篇出来,青史留名咯!”
“小说怎么能和散文一样,你这说的就不对!”
程永新凑过来:“不过,成军!你真打算还寄给《安青报》?现在多少大刊物等着抢你的稿子,他们给的稿费还不够你买本精装书。”
“不在那个。”许成军头也没回:“张主编在我没名气的时候,给我开专栏,现在我总不能因为能上《收获》,就把人家忘了。
再说,这篇写的是普通人的 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