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迹不论心。
这十年中日友好确实是给那个年代的中国带来不少的发展契机。
大平亲自出面接待。
他态度谦和,与巴琻团长握手时,表达了对代表团的热烈欢迎,并回顾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礼节性的额会晤。
双方交谈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等宏观主题。
巴琻团长代表中方表达了增进理解、促进文学交流的愿望,言辞恳切,不卑不亢。
许成军作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安静地坐在后排,认真观察着这一切。
他能感受到这种正式wj场合特有的、一丝不苟的氛围。
也能体会到巴琻等老一代作家在代表国家形象时所肩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闪光灯再次闪烁,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但与机场那次不同,这次的光芒显得更为庄重和克制。
许成军作为一个作家、作为这个信号的见证者之一。
远比从历史书上看到更有感悟。
心中对“文学”与“时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似乎更多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坐而论道~
下午的行程,安排的是与东瀛文化厅的官方交流,并走访其下属的国立剧场。
这座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隼町的剧场,建于1966年,建筑风格庄重而现代,融合了部分东瀛传统元素,是东瀛为保存和振兴歌舞伎、文乐等传统艺能而设立的最高级别艺术殿堂。
其地位,相当于东大的国家大剧院,代表着东瀛官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一行人走在剧场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听着文化厅官员的介绍,观看了一场简短而精致的歌舞伎片段表演。那华美的服饰、夸张的妆容、独特的发声和程式化的动作,对于东大作家们来说,既新奇又充满异域情调。
许成军一路都缀在队伍最后,偶尔和身边的宋梁溪、吴垒低声交流几句。
宋梁溪看着舞台上缓慢而充满仪式感的表演,小声说:“动作好慢,故事好像也不太容易懂……”
吴垒扶了扶眼镜:“这是他们的国粹,讲究的是‘型’和‘意’,跟我们的京剧有点像,但又很不同。”
许成军只是淡淡接了一句:“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宣言。”
这种官方的文化交流,更多是走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