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气势。
不仅如此,在奏疏的最后,刘伯温还请皇帝,将他的这份奏疏刊登在大明日报上。
这是要摆明车马,坚定的站在自己这边,和那些人好好来上一场,帮自己挡下这一次汹汹言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啊!
朱元璋提笔准备批示,想了想,最终什么都没写,只是郑重的把刘伯温的奏疏也给放在了托盘之中。
他自然不会按照刘伯温说的做。
刘伯温是有大用的,现在看来,是能跟着自己走下去的。
应对这样的宵小之辈,把刘伯温给推出去,着实是一大浪费。
这奏疏,他要留中不发。
如此过了一阵儿后,朱元璋看到了李善长的奏疏。
同样也是站在自己这个皇帝的立场上说话。
不过,论起言辞激烈,就差刘伯温的差远了。
这家伙,还有待提纯啊。
不过,和上辈子的李善长做一下对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掌灯时分,送来的堆积如同小山一样的奏疏,朱元璋都尽数看完。
但还是和前日一样,全都留中不发。
且接下来的两天,都不曾上朝,也不曾透漏出半分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意思。
这等反应,让不少人心中越发忐忑,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皇帝在这件事情上的犹豫不决。
于是,那些先前就上过奏疏,请皇帝下罪己诏的人,就越发的来劲了。
觉得再加一把劲,就能逼迫皇帝低头。
一些原本还在观望中的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且有了这几天时间的耽搁,一些从比较近的地方上,上的奏疏也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一时间群情汹汹。
见到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朱元璋传令,说明天率百官到南郊圜丘祭天,下罪己诏。
这等消息传出之后,无数人为之呆滞,继而有着诸多人为之欢欣鼓舞起来。
觉得他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朱皇帝面对这等大势,也没有办法抗衡,只能顺应天意民心,低头服软认错……
客栈之内,方孝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无声大笑,直笑得流出眼泪。
好,好,自己拼死一击果然做对了。
自己父亲可以活命了。
既然皇帝都要下罪己诏了,那么必然要有一些政策上的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