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宝宝!”
事发突然,周围的人群瞬间一静。
有那么一两秒钟的迟疑,一些不好的社会新闻片段或许在某些人脑海中闪过——“扶了会不会被讹上?”
“会不会惹麻烦?” 但就在这时,一个身影毫不犹豫地冲了过去。
“快!帮忙打120!”一位穿着白大褂、挎着药箱,看样子是刚出诊回来路过的社区医生,一边喊一边迅速蹲下,她没有贸然移动孩子,而是熟练地检查他的瞳孔和头部。
“孩子意识清醒,但需要专业检查!” 她的行动像按下了启动键。
一个穿着某公司制服的小伙子立刻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语速清晰地说明地点和情况。
旁边餐饮店的女老板拿着一个软垫跑出来,小心翼翼地垫在孩子的头下。
一位刚送完货、满头大汗的外卖小哥停下电动车,从自己的保温箱里(里面放着待送的冰饮)找出最干净的一条毛巾,递给那位社区医生。
还有几位路人自发地围成半圈,既保护了现场,又疏导了好奇围拢过来的人群,保持空气流通。
没有人组织,没有太多言语,默契的配合在瞬间完成。
整个过程被一位在对面咖啡馆的市民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视频里,只有母亲压抑的哭泣、孩子逐渐减弱的哭声,和那些陌生人专注而关切的神情。
救护车很快赶到,医生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有轻微脑震荡,需送院观察。
众人协助医护人员将孩子和母亲送上救护车后,便像潮水般悄然散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那位社区医生甚至没留下名字,只是擦了擦额头的汗,背起药箱默默离开了。
晚上,李毅飞在浏览本地社交平台时,看到了这则被大量转发、点赞已经破万的“街头暖心救助”视频和图文报道。
评论区里,除了“工真温暖”、“好人一生平安”的祝福,也零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 “现在敢这么扶的人不多了,给这些好心人点赞!”
“要是被讹上就麻烦了,这些人胆子真大。”
“希望孩子的家人能明白事理,别寒了好心人的心。”
这些评论,让李毅飞的心情有些沉重。
马建华白天提到的是一些“硬件”上的民生短板,而社会上存在的这种“信任危机”,则是一种更深层次、影响社会和谐的“软件”问题。
李毅飞立刻让市委宣传部和政法委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