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
"谢谢各位领导。"李毅飞起身,与三位领导再次握手。
离开组织部大楼,坐进车里,李毅飞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这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问题之深入、涉及范围之广,都超出了他的预期。
回程的飞机上,李毅飞仔细回味着谈话的每一个细节。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谈话,更像是一次深度考察。特别是最后那个关于"压担子"的问题,更是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在组织部的会议室里,周振华等人正在交换意见。
"这个干部不错。"王建军首先发言,"思路清晰,作风务实,特别是在重大考验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担当精神。"
孙伟补充道:"我研究过工真市的发展模式,很有创新性。最难得的是,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
周振华沉吟道:"确实是个好苗子。不过还要再考察。安排调研组去工真市实地看看,不仅要听干部怎么说,更要听群众怎么评价。"
"好的,我这就安排。"王建军点头。
三天后,组织部的一个三人调研组悄然抵达工真市。
他们没有通知市委,而是以"政策调研"的名义,深入基层进行暗访。
在智能机器人公司,调研组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年轻创始人告诉调研组成员:"李书记从来不搞形式主义,每次来都是直奔主题,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城北工业园区,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以前办事要找关系,现在只要符合规定,一路绿灯。这种营商环境的变化,我们都记在心里。"
更让调研组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街头随机采访时,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说出李毅飞推动的几项民生工程。
"李书记是真心为我们老百姓办事。"一位老市民激动地说,"这样的干部,我们拥护!"
一周后,调研组带着厚厚的调研材料返回京城。
与此同时,李毅飞也感受到了些许不同——之前处处掣肘的刘一昆突然变得客气起来,省里的各项审批也顺畅了许多。
这天晚上,李毅飞接到岳父苏保国的电话:"组织部的调研组刚回来,对你的评价很不错。不过你要沉住气,继续把工真市的工作做好。"
"我明白,爸。"李毅飞回答,"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会尽己所能。"
挂了电话,李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