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求……罗根第一时间只想到了某个古老的东方大国——India!
贝里克的这套理论,想要的不就是让美利坚“印度化”吗?
可以的,兄弟,可以的。
欧美文化的底层逻辑,与India文化的底层逻辑实在太契合了。
或者可以说,现代的India,简直是欧美文明最顶级、最理想的状态:
全民笃信宗教、社会阶层高度固化且被宗教合理化,“神王”高高在上,婆罗门共治天下;
而底层的无数“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即使生活在贫困、无知与绝望中,也大多安于命运,将苦难视为前世的业报或必然的秩序,生不起反抗之心,甚至主动维护这套体系……
罗根相信,美利坚上层阶级对此是极其向往的。
当然,印度的这套制度是经过上千年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沉淀才深入骨髓的,美利坚可没法照搬。
没关系,可以从源头开始改造!
罗根提起笔,文思如泉涌。
首先,“美利坚梦”要改造一下——将“只要在美利坚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变成“只要在美利坚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成为奴隶主,或者至少成为高级奴隶,从而获得压榨其他更低级奴隶的权利!”
那么,如何具体实现这种压榨和管理呢?
老办法,划分三六九等。
但不能用老式的阶级划分,要用更现代化的“身份标签”!
把不同群体的人进行精细划分,黑人、拉丁裔、亚裔、女性、同性恋、环保主义者等等,不提(反)压迫,只强调标签本身。
然后,今天可以设计一个政策,损害其他标签群体的利益,用来特殊“照顾”黑人,让黑人与其他群体隔离;
明天,又可以出台另一项政策,强调“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必然要牺牲其他标签群体的利益,让其他群体不高兴;
后天,还可以推出针对女性的配额或福利,引发新的怒火……
以此类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挑动任何一个标签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矛盾。老爷们则高高在上,稳坐钓鱼台,扮演最终仲裁者和“恩赐者”的角色。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监狱,每个牢房的人都忙着跟隔壁牢房的人打架,却忘了是谁建造了监狱,又是谁拿着牢门的钥匙。
罗根洋洋洒洒,往“美利坚只需要奴隶主和奴隶”的框架里填充来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