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代,火枪的枪管只能用人力手工作业做出来,非常辛苦。
“一直以来有个说法,一根合格的铳管需要四十斤铁。”焦勖有点感慨,“这并无夸大,我们统计过,平均三十六斤粗铁才能冶炼出七八斤精铁,这七八斤精铁只能做出一根铳管。”
夏华心里有数,古代没有后世的反射炉炼钢工艺,古人想用粗铁冶炼出达到一定含碳量、杂质极少、接近钢材含碳量的精铁,需要多次脱碳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粗铁损耗率非常高,
有了精铁也不一定能做出铳管,因为废品率太高,手工制作铳管,品控难以保证,钻头钢质远不如后世的,没有冷却油,没有机械设备,铳管经常钻着钻着就钻歪了,歪了就报废不能用了,一个工匠一天只能钻一寸深,一个月才能做出一根铳管,十根铳管有三四根合格就算不错了,产量可想而知。
“我们中国工匠做铳管的办法普遍是先钻通三根短铳管,然后焊接成一根长铳管,这个办法虽便于钻膛操作,但难以保证精度,赵先生当年设计出一种新办法,是用一大一小两根铳管反向紧密套合成一根完整的铳管,更简易些。”李建业道,“倭人和西洋人普遍采用的办法是将一整块精铁在一根钢芯上直接锻打逐渐做成铳管,
对比我中国的三段焊接法和赵先生设计的两根铳管嵌套法,倭人和西洋人的办法既大大简化了铳管的工艺又保证了铳管的安全性,由于铳管是用一整块材料一体打制出来的,所以整体材质一样,不易发生炸膛事故,同时,铳管口径能做得很大,能让火铳装填更多的火药、使用更大的弹丸,威力就上去了,
不过,这样做出的铳管不会很长,最多三尺,使用两根铳管嵌套法可以把铳管做到五尺甚至七尺长,从而具有更远的有效射程。我们对这两种做法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倭人和西洋人的打制法,此法虽让火铳的有效射程达不到最大,但配合优质火药,火铳便能在保证威力很大的前提下仍具有较远的有效射程,同时减轻了火铳的重量和使用者的负担。”
夏华点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别人家的东西确实比我们家的好,那我们就要坦然承认和虚心学习并引用。”历史上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步枪只有一点一至一点三米长,但威力大大地超过清军的枪管很长的鸟铳。
火枪的核心是枪管,枪管的关键是管内必须光洁平滑顺通,明朝的火枪工匠们一来因为工艺落后,二来因为待遇不好,所以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缺乏工匠精神”,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导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