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父叹了口气,“柱子,你在外面见得多,跟我们说说,这差距到底在哪?怎么追?”
何雨柱身体前倾,手指在桌上轻轻点了点:“周叔,差距是全方位的。不光在机器设备,更在管理、标准、还有人的观念。咱们很多厂子,还停留在完成计划的阶段,对成本、对市场、对技术迭代,不够敏感。比如说,同样的零件,咱们觉得差不多能用就行,国外讲究的是精密配合,差一丝一毫都不行。”
“是啊,”何雨鑫接话,“我们跟国内厂子合作,深有体会。有时候不是不想用国产件,是实在达不到要求,稳定性不够。”
“那怎么办?全都引进?外汇太紧张了。”周父眉头紧锁。
“全引进不现实,也未必是好事。”何雨柱摇头,“得挑着来。关键的基础设备、核心技术,该引进得引进,但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不能光是买来用,得学会自己造,还得想着怎么改进。要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培训自己的人。这是个慢功夫,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周父听得认真:“具体说说,哪些是关键?”
何雨柱想了想:“比如高精度的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特种材料、集成电路,这些是工业的基础。现在国外对这些技术封锁得厉害,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可以通过合作生产、技术贸易、人才交流等方式,一点点突破。另外,管理也得跟上,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用,效果天差地别。”
“人才培养是关键,”何雨鑫补充道,“我们现在就跟几个大学合办培训班,请外面的工程师上课,也送工人出去学。”
周父若有所思:“这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牵扯的部门多,协调起来太费劲。而且,投进去的钱,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很多人就不愿意干,还有送出去的人能不能回来还是个问题。”
“瞻前顾后肯定不行,可以选几个条件好的厂子做试点,集中资源扶持,成功了,再慢慢推广,就像种地,总得先有几块高产田。人么,总有那些媚外的,没办法,这个出去前是看不出来的。”何雨柱道。
三人聊了许久,从具体的技改项目谈到行业规划,又谈到国际技术发展趋势。
周父时而点头,时而追问,眉间的愁绪似乎舒展了些。
窗外天色渐暗,周父站起身:“听你们一席话,心里透亮了不少。虽然难,但总得有人去做。老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思路喽,但还能帮着敲敲边鼓。”
“吃饭了”这时陈兰香的声音传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