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96”演习的数据和评估报告被层层递交,最终摆在了总装高层领导的案头。
有一部分高精尖的是黄河这边没有参与的,所以何雨柱也不得而知。
那就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过度依赖外部全球定位系统存在严重战略风险,必须加速推进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其中,高精度星载原子钟和抗干扰信号接收模块是两大核心瓶颈。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两项关键技术所需的尖端元器件和制造工艺,国内基础极为薄弱。
此前通过特殊渠道进行的小批量采购尝试,近期也遭到了更严格的出口管制,几乎断绝了进口可能。
北斗初期的研发团队,面临着无米下炊的困境。
一次内部协调会上,有人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可以尝试借用民间资源?比如,黄河集团。他们的微电子研究所和通讯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设备和工艺水平,据说不亚于国内顶尖院所。”
提议一出,会议室哄声一片。
黄河的实力,在座不少人有所耳闻,尤其是近期与海军合作项目的成功,更证明了其技术储备。
但让一个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如此敏感的国家项目,涉及的问题太多。
“这是个思路。”主持会议的研究所领导沉吟道,“但怎么接触?以什么形式合作?都需要慎重。黄河不是军工、甚至都不是国企。”
“那就是我们可以尝试接触?”技术负责人问道。
“他们跟航空、海防、陆军都有合作。”某负责外协的干部道。
“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有人问了。
“总装那边。”那负责外协的干部道
“那就接触一下,看看他们到底如何。”研究所领导定了调。
让他们研究所直接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程序。
很快,这个事情就落到了总装下属某重要局的一位姓王的副局长身上。
王副局长通过官方渠道联系上了黄河集团总部。
这事许大茂和何雨鑫可做不了主,于是就推给了何雨柱。
何雨柱在四九城的办公室接待了王副局长一行。
王副局长开门见山,可是语气就不怎么让人喜欢了。
“何先生,我们这次来,是代表总装,有重要任务需要黄河配合。关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遇到了一些技术困难,希望借用贵公司的微电子实验室和精密加工车间,用于星载原子钟和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