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帮他脱掉湿透的外衣,用厚毯子将他裹紧,进行初步的检查和保暖措施。
鸿伟瘫坐在舱内地板上,感受着身下机体传来的稳定震动,劫后余生的恍惚感与巨大的疲惫一同袭来,然后他昏迷了。
“黄河救援一号收到,人已接回,状态尚可,正返回母船。”救援队长通过内部通讯汇报。
半个小时后,鸿伟被安置在“黄河救援一号”的医疗舱内。
船医为他做了全面检查,确认主要是低温症、脱水以及一些碰撞造成的软组织挫伤,没有生命危险。
他得到了干净的衣服、热食和安静的休息环境。但精神的震荡远未平复。
第二天中午,船只靠岸,鸿伟被送进了某军医院。
接着何雨柱收到了鲁山河的感谢电话,通话很短,因为鲁山河还要去处理侦察机的事情。
侦察机被押送至沿海某军用机场后,立刻被严密看管起来。
机组成员被带走进行单独询问。
消息传回大洋彼岸,对方政府在经历初期的震惊和沉默后,通过外交渠道发来措辞强硬的照会,声称其飞机是在“国际空域”执行“例行任务”时遭遇“危险拦截”并发生“意外”,要求中方立即归还飞机和机组人员,并对此事件“做出解释”。
很快,中方的回应发出,态度同样强硬。
声明明确指出,对方军机未经许可进入中国领空,并蓄意撞击我执行正常巡逻任务的军机,是严重的挑衅行为,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要求对方政府正式、公开道歉,并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对于归还飞机一事,只字未提。
双方陷入了紧张的外交对峙。
而在那座看守严密的机场机库里,另一场“战斗”早已打响。
由总装下属的西飞、沈飞、多家研究所和华高科抽调的技术专家组成的联合小组,日夜不停地对这架送上门来的“大礼”进行解析。
宋厂长派来了几位参与过F-15、F-16资料消化的骨干工程师。
机库内,巨大的侦察机被脚手架和防尘布部分包裹,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个检修口和设备舱。
“老李,你看这个天线阵列的布局,跟我们在F-15资料里看到的那个早期预警型号的改进型很像,但集成度更高。”一位专家指着机腹下方一处结构说道。
“不止如此,”另一位来自华高科电子实验室的负责人接话,他正看着一台便携式检测设备上读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