晰的光学瞄准系统,以及响应更迅速的近防系统等。
而除了有关炮击战的改变,还有战术的更迭,机动战士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地位,尽管防护脆弱,在大口径炮火下生存性很低,可胜在机动灵活,装备的武器同样能对战舰造成致命伤害。
所以,战舰和机动战士的配合作战将成为今后的主流战术,考量战舰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里,便也就多了一条机动战士的搭载量。
因此,在雷比尔代表联邦军提交的新军事改革方案里,占了份额最大的便是全新舰队的招标方案。
在经过了一年战争的磨练后,联邦军虽然对于到底什么样的战舰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并不是很清楚,但至少知道什么样的战舰符合自己的要求。
对于全新巡洋舰的定位要求便是拥有萨拉米斯级的造价和制造工时以及差不多的维护性,但又能保证萨拉米斯级基本的炮击战能力以及更好的防空效能,同时还拥有至少12台机动战士的运载量。
这个标准并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联邦军参谋部综合考量具体战术信息得出的结论,在战争后期,联邦军机动战士部队的编制已经从三机编队逐渐向四机编队,一个中队的编制,便正好是12台机体,而在机动战士战术操典中,三个小队正好和搭载的母舰组合为一个战术单元。
这样做,机动战士部队便可以依托母舰执行诸多战术任务,包括破袭,交战,搜索等,如果遇到更大规模的战斗,独立战斗单元便可以不断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战斗单元。
实际上,这种战斗模式的出现,主要是在这之前,联邦军机动战士部队所属和舰队并非是固定搭配,而是各自独立的,这就使得战术调动很容易出问题,和战舰的配合也不熟练,而采用新编制后,机动战士所属便和战舰形成固定搭配,双方也能在长久训练中保持默契配合,从而发挥更大的战斗效能。
至于用于替换麦哲伦级的战列舰,联邦军也同样提出了对应的要求,首先要求保留的,自然便是麦哲伦级强悍的炮击能力,对于联邦军来说,炮击战乃是联邦军立身之本,就如同祖宗之法不能抛弃,而除了炮击战能力,机动战士搭载能力也同样重要,至于搭载规模,也同样是至少十二台起,而且考虑到出击效率,不论是巡洋舰又或者是战列舰,都要求至少拥有至少不少于三台的机动战士弹射器。
考虑到战舰的设计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萨拉米斯级以及麦哲伦级,联邦军对于全新战舰的设计很是宽容,虽然在经费上不至于一副不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