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风卷残云,每一盘菜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学子们添了一碗又一碗米饭,连盘底的汤汁都有人用米饭拌着吃得干干净净。
严松龄感慨道:“寻常食材,竟能做出如此滋味!依我看,便是京城‘八珍楼’的大厨,也未必有这般功力!”
白羽仙叹道:“火候是关键,绿叶蔬菜能炒得如此碧绿爽脆,锁住菜汁,这手上的功夫,非一日可成。”
藏书海畅快大笑:“哈哈哈!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原以为只是来赏荷,没想到竟有如此口福!这淮月楼,了不得!”
“回城后,定要告知家父,让他也来尝尝!”
“对对对!还要告诉同窗,这淮月楼餐厅尚未正式开张便有如此水准,待其开张,必是云槐县头一份的“酒香巷子深”!”
“我看呐,以后学院若有什么雅集诗会,大可设在此处,既有美景,又有美食,岂不完美?”
“正是!这‘淮月楼美食冠绝云槐’的名头,咱们可得帮着好好宣扬宣扬!”
学子们这般激动,并非全无来由。
这能进入四大学院的师生,家中非富即贵,平日饮食虽不说顿顿山珍海味,却也绝非粗茶淡饭。
然而,这个时代的烹饪,受限于调味品类的匮乏与烹饪理念的质朴,即便是富贵人家,菜肴风味也多倚重食材本味,或仅仅以盐、酱、饴糖、花椒、姜桂等有限的几种调料调和,滋味层次相对单一,难免有“差了点意思”的遗憾。
而李月兰所做的这几道家常菜,对于吃惯了传统风味的学子们而言,无异于在味蕾上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如何能不“惊为天人”?
且,这些学子与先生,都来自云槐县最顶尖的四大学院,他们的认可与赞誉,无疑是最具分量的口碑。
可以想见,等这一趟他们回到县城,今日在淮月楼的这顿午餐,以及李月兰那神乎其技的厨艺,必将随着他们的口耳相传,迅速成为云槐县文人圈中一桩令人神往的美谈。
学子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淮月楼,返回桃溪村荷塘时,游玩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上午只是单纯的赏荷游玩,下午必定要摘回去一些“纪念品”。
本来只付了半日的竹楼租金也很快被续上了,下午的阳光为荷塘披上一层金纱,那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在他们眼中,似乎因那顿美味而更添了几分绚丽。
“多采些莲蓬!这莲子清甜,带回去给王兄尝尝,叫他后悔今日没跟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