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围着,这个扯他袖子要看炭样,那个举着银票要付定金,直把他忙得嘴角起泡却眉开眼笑。
这股人潮自然也涌向了村中的淮月楼,间接的带动了淮月楼的住宿和餐饮生意。
而淮月楼每日接待的顾客也很是多样化。
有前往桃溪村赏荷游玩的文人墨客在此用饭,顺便打包些精致点心酒水带走。
有砖瓦厂和木炭石灰厂的客商,他们往往在此互相设宴交友谈生意,雅膳居的包间常常被订满。
还有大批新招来的外来工人,他们偶尔也会三五成群地来“农家乐”区域打打牙祭,改善伙食。
更有周边村子乃至邻县的里正、乡绅,组团前来学习取经,询问“百日收”的事宜,而淮月楼便成了他们必到的歇脚处。
就连县令齐安也时不时带着属官们前来,甚至邀请邻县同僚前来观摩桃源村的发展成果,淮月楼自然也是他们这些人公务接待的首选。
“齐大人,您治下这桃源村可真是藏龙卧虎啊!这淮月楼的菜式,比府城的酒楼都不遑多让!价钱还实惠!”
一位邻县县令品尝着文思豆腐羹,由衷赞叹。
齐安脸上有光,有些自得地笑道:
“李大人过奖了,此淮月楼乃镇北侯府沈大人的产业,咱们都是托他的福吃上了这些精巧美食。”
另一位属官则对那免费赠送的玉米汁赞不绝口:
“此饮清甜醇厚,别具风味,不知是何方秘法?”
跑堂的张图图听到了,笑而不语。
这秘方?
当然不能外传!
他们这几个厨娘可都是签了用工保密协议的,若是谁敢传出去个一星半点这淮月楼的美食秘方,那可是要见官罚银子的。
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淮月楼用餐后,回去无不与三五好友夸赞几句。
当然,慕名来桃源村的人也并不只是只有这些。
有的专程来看青川河边那日夜不停、依靠水力自动转动的大水车,惊叹其巧思。
有的携家带口,就为了品鉴淮月楼传闻中的美味佳肴。
还有不少农人,提着礼物、带着银钱,专门来找李四璟,想有偿学习那“点草成金”的稻草菇种植技术。
也有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人。
他们听说了桃源村自主研发制造的脱谷机和风车打谷子和吹瘪谷的效率奇高,纷纷找到负责此事的李大宸和李三煜,请求定制。
“李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