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同治用节菖蒲、半夏化湿痰,丹参、川芎、地龙破血瘀。
全蝎、远志协同开窍,改善神志、开窍醒神。
茯苓、桂枝健脾温阳,防止祛邪伤正,通络固本。
接着方言又写了针灸的方案,这个方案组成给一旁的袁青山都看愣住了。
因为方言写了五组。
第一组醒脑开窍:
百会(督脉):升提阳气,醒脑益智,改善神志不清、痴呆。
四神聪(经外奇穴):位于百会周围,调节脑络气血,增强脑部代谢。
神庭(督脉):安神定志,缓解精神躁动、自言自语。
第二组活血化瘀:
膈俞(膀胱经):血会膈俞,活血化瘀,改善脑络瘀阻。
血海(脾经):活血通络,配合膈俞增强化瘀效果。
太冲(肝经):疏肝理气,行气化瘀,缓解肝郁气滞。
第三组化痰祛湿:
丰隆(胃经):化痰要穴,清除痰浊壅阻。
阴陵泉(脾经):健脾利湿,促进水湿运化。
第四组健脾固本:
足三里(胃经):补益脾胃,增强正气,防止祛邪伤正。
三阴交(脾经):健脾祛湿,调和肝脾肾三脏。
第五组调节气机:
内关(心包经):宁心安神,改善神不内守。
合谷(大肠经):通调气机,与太冲配伍为“开四关”,疏解气滞。
写完过后,方言还写上了,针刺手法:
百会、四神聪、神庭:平刺轻捻,以通调脑络为主,患者神志敏感,避免强刺激。
丰隆、阴陵泉:提插泻法,强化化痰利湿作用。
膈俞、血海:捻转泻法,增强活血化瘀效果。
足三里、三阴交:补法,健脾扶正。
袁青山忍不住对着方言提醒到:
“方哥,一次十二针啊!要不……用程老的一针通百窍?”
他就是隐晦的告诉方言,这套针下去,会不会多了点?
毕竟这个张小姐的身体状态不好,十二针同时施治,尤其膈俞、血海等泻法穴位,很可能过度调动气血,对虚弱的患者造成“耗气伤正”的风险。
传统中医有个“量体裁衣”原则,这里面针对张小姐这种,一般来说应该虚则少针。
也就是说一般在治疗体虚患者时,通常精简穴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