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事情,我和公社的人讨论了一下,关于砖厂的后续处理,他们给了我们两个方案,第一种:将砖厂交给公社经营,每年给大队一成营业额。第二种:砖厂给大队管理,公社会给大队派来一个管理人员,年末的时候上交七成的利润。”
两个方案各有不同,如果这个工厂的经营状况不怎么好的话,选第一种比较好,其余的工厂无脑选二。
砖头现在是卖方市场,陕北在1950年的时候只有1500万人口,到了61年就有了2008万人口,人口保持上涨,这个趋势会持续到80年末。在个这个时间内,农村的建材市场都是蓝海。
“支书,我觉得我们应该选第二种,第一种那每年能得多少钱,选了第二种就不一样,你看我们村今年有多少人建房子,少说都有二十家了吧。”
“确实,照你这么说,我们公社有7个大队,每个大队基本都要五六万的砖,每年可以出售35万砖……。”
还没有接手砖厂,张大牛就开始计算收益。
“张支书,你现在要做的是和公社定下运营方式,还有定好公社能给我们分多少的煤炭,话说我们县不是产煤大县吗?能不能给我们多批一点煤。”
现在制约大队砖厂扩大生产的有两点,一点是燃料,另一点是水源。
陕北是产煤大县,燃料好解决难解决的是水源问题。
胜利大队位于无定河南岸,胜利大队离河边最近的距离有二十多里,路还都是山路,运一趟水少说要花四五个小时,路上还要撒一半。
有可能的话在村子里多挖几口井。
“好的,我先去确定找公社确定砖厂的经营方式,再去找公社多要点福利,上交了两万块,给辆自行车就想打发,那不可能。”
“村长不如让公社给我们挖几口井。”
听到挖井,张大牛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反而有些不忍,狠吸了两口烟杆之后,队长才开口。
“周凌啊,挖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新井挖了两年,在里面填了两条人命才出了水。不是嘴巴一张就能挖到水。”
黄土高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土层深厚,想要挖到地下水十分的困难。
张大牛回想起当年打新井的时候,请了上年纪的老挖井人,定下了五个点,第一个点是老塘那边,挖了二十米遇到了岩石,花了一个多月,想着其他点还比较多,就去新的点挖。
第二个点挖了四十米,花了三个多月,没有挖到半点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