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变化,而非重新建立发力模式。
在苏神眼里,这整体都是——
博尔特对自己途中跑向心力的重新塑造。
这么做的连锁反应就是:
若切入时倾斜角度固定,如始终保持5度,进入途中跑后需突然增加5度倾斜才能匹配238N的向心力,这种“急倾斜”会导致重心瞬间外移3-5cm,迫使向心力出现10%-15%的波动,影响途中跑的速度稳定性。
这就是博尔特之前用的模式。
只是他依靠自己恐怖的身体天赋,能够尽量抵消这些副作用。
但要注意,只是抵消并不是完全没有。
只是他跑的太快了,你感觉好像不明显。
可现在呢?
博尔特现在采取的叫做“动态调整”。
本质是为后续向心力“平滑增量”铺路。
然后就是弯道加速。
也开始为途中跑注入“向心力增效动能”。
所以他刚刚做的外侧脚“切线蹬地”,角度外偏10度,使每步的推进力与向心力形成“4:1”的黄金配比,这种配比在途中跑阶段被延续。
也就是说当速度不断增加的时候……
弯道向心力随推进力同步增长。
这就避免了“为追向心而牺牲推进”或“为加速而忽略向心”的矛盾。
髋部转动发力,外侧腿蹬地时髋外旋8-10度,是延长了向心发力的时间。
使得单脚支撑时向心发力阶段占比从直道的30%增至50%。
这让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能更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支撑期,而非集中在蹬地瞬间,减少了向心力的“脉冲式波动”。
这样一来,博尔特原本因为弯道加速时依赖膝关节发力,会导致向心发力时间缩短至支撑期的20%,途中跑向心力会呈现“峰值过高、谷值过低的震荡,迫使身体频繁调整姿态,步频被迫降低0.2-0.3步/秒。
这么一改。
博尔特的“髋部引领”本质就可以让向心力与速度增长……“同频共振”。
三阶段联动对途中跑向心力的终极影响,就是——形成“低损耗、高适配”的闭环!
启动的“预调整”、切入的“框架构建”、加速的“增效动能”三者形成闭环,使博尔特在途中跑阶段的向心力控制呈现新的优势。
第一稳定性。
向心力围绕目标值的波动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