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不错。
切入弯道!
步长步频的“外道适配”调整,承接曲臂启动的节奏惯性。
曲臂起跑带来的高效步频在切入弯道时被谢正业精准调控。
第6道弯道半径大,若步长过短会导致弯道距离浪费,若步长突增则易破坏平衡。
谢正业的策略是……
在保持步频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微调脚掌着地角度逐步增加步长。
这一调整与曲臂技术的逻辑一致。
曲臂姿态下的上肢灵活性,让摆臂幅度能随步长增加而微调。
外侧臂摆幅比直道阶段增加10厘米。
同时肘部弯曲角度保持稳定,确保摆臂的“牵引-平衡”功能不中断,为步长增加提供协调的上肢配合。
然后身体身体倾斜角度采取的“渐进式建立”,为向心力储备空间。
第6道切入弯道时,离心力随速度提升逐渐增大,若突然倾斜易导致失衡。
谢正业的处理方式是:
以曲臂起跑阶段的前倾姿态为基础,通过核心肌群的“分层收紧”逐步增加倾斜角度——首先是腰腹肌肉收紧,带动上体向内侧倾斜3度,随后髋部肌肉协同发力,让下肢随上体同步倾斜,最终形成统一的5度倾斜角。
这里作为对比。
倾向于内道的周兵,大概采取的是3度倾斜角。
在这两个大方针的指导下。
谢正业开始曲臂切弯。
控制。
倾斜。
切入。
只见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微妙的倾斜——
靠近弯道圆心一侧的身体部位略低,外侧略高,形成一个围绕弯道圆心的向心力姿态。
这种倾斜并非刻意的身体弯曲,而是通过下肢蹬地方向的调整自然形成。
外侧腿蹬地时,脚掌着地位置略偏向外缘,蹬地方向不仅向前,还带有一定的向内侧的分力,这个分力正是提供弯道跑所需向心力的关键。
内侧腿则更多承担支撑和快速转换重心的作用,脚掌着地时更贴近身体中线,减少因离心力导致的身体向外飘移。
不愧是整个亚洲跑200米最适合的选手。
在这个上面他绝对有天赋。
就是很可惜在上一世,因为早早就出现了致命性的伤病,减少了上限,其次又在成年之后大幅度兼项,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200米天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