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频与步长协同。
肌肉发力转换。
……
光是这些步骤都能看的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来说不采取第4区做交接的原因。
做好了当然是速度极佳,可以把最大速度尽量发挥出来。
但是牵扯的环节太多,意味着失误的概率也会更高。
尤其是这么做,虽然也练过,但是肯定不是最为常用和保险的手段。
最关键的是这还不是苏神一个人搞定就可以了,他还需要前一棒,也就是张培猛的配合。
有人说那不能简化一些吗?
简化了,那还叫极限吗?
还有这样的效果吗?
这个是短跑团战。
一点点的差异都会带来巨大的成绩不同。
所以,你以为为什么苏神会这样的设计能实现“极限交接”?
完全就是因为这不是常规手段。
打个简单的比方——
常规交接区两人相对速度差0.2-0.3m/s,交接窗口0.3-0.4秒,但动作反应时间需0.1秒,占比30%。
那可能第4区间相对速度差0.4-0.6m/s,或者更大。交接窗口0.15-0.2秒,但通过“触觉信号+条件反射”,动作反应时间缩短至0.03秒占比仅15%。
虽然窗口总时长减少,但“有效动作时间占比”从70%提升至85%,实际可用于完成交接的“有效时长”反而从0.21秒增至0.17秒,足以完成简化后的下压式动作。
这利用了相对速度与动作窗口的匹配。
缩短“有效交接时间”但提升“时间利用率”。
其次肌肉发力的“预激活”策略。
减少动作启动延迟。
苏神采取的这个“前倾式预备姿势”使接棒手相关肌群前臂屈肌、腕关节肌群,始终处于“预激活”状态。肌电信号强度比放松状态高40%。
当需要握棒时,肌肉从“预激活”到“全力收缩”的时间仅0.02秒,常规状态需0.05秒。
同理,张培猛的“手腕内旋预备”使桡侧腕屈肌提前进入“等张收缩准备期”,递棒发力延迟从0.05秒缩短至0.03秒。两者迭加,可将“从信号到动作完成”的总时间从0.15秒压缩至0.1附近秒,完美适配窄窗口需求。
这样才能做好能量损失的最小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